首頁/ 歷史/ 正文

用無私,成就大私——道德經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以上一段老子集中闡述的是“無私”的話題。

老子首先從天地講起,為什麼天地能夠長久呢?因為天地是“不自生”的。所謂“不自生”,也就是不為自己而生存,天和地從來都不追求自己的長久,它們哺育和滋養著天地之間的萬物,但卻從來不為自已著想,不為自己謀利,所以天和地才能夠長生。

老子的話很虛,但是,仔細一想,字字句句都能落到實處,並充滿了圓融的思維與永恆的真理。

就“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一語來說,我們還可以做出另一層解讀,那就是一個人只有“無私”,才能成就功業和美名。如劉邦、曹操、成吉思汗、朱元璋,也許是因為他們成功之後,成為了天下的主人,後來的文人便設定他們從一開始便心懷天下,為奪取江山而“自私”地奮鬥。

但在他們的創業之初,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他們在一開始,便打出自己要謀取天下的旗號,甚至是表現出給自己打江山的野心,他們多半不能成功,因為這種赤裸裸的行為很難贏得民心,也聚集不起足以雄霸天下的民心和力量。

劉邦開始的旗號是除暴秦,他當時的確不是為了自己利益(私),而是為這個目標(無私)在奮鬥,故而能聚攏人心,吸引天下志在抗秦的英雄豪傑,形成一個巨大的政治軍事集團。

曹操開始打出的旗號,還有他的作為都是為了剷除兇暴的董卓,匡扶漢室,拯救蒼生(無私)。

成吉思汗的初衷是為了反抗大金國的殘暴統治和民族壓迫,結束草原上的動亂與混戰,完全是無私的心願和行為。真因為其“無私”,最終造就了黃金家族對大草原的絕對統治(私)。

朱元璋起兵之初,一是反抗蒙古人壓迫,二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很少考慮個人的利益,最後他締造出大明王朝,讓天下江山姓了朱,那是無私的偉大行為所結出的“私”之果。

沒有無私的願望和行動,不可能成就“私”的偉業。有了“私”的偉業,如果真的以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私),這個(私)也擁有不了太久。

《後漢書·黃瓊傳》中有這樣兩句話:“

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

嶢嶢,是形容很高直的樣子,很高直的東西總是容易殘缺的,一棵樹如果在一片樹林中顯得太挺拔、太高直了,就很容易遭到大風的摧折;

皎皎,是形容很潔白的樣子,很潔白的東西總是容易髒汙的。初降的雪,是很潔白的,但是它很容易就變髒了,可是泥土就不會那麼輕易變髒,因為它的顏色本來就不潔白。

這兩句話是一個叫作李固的人寫給黃瓊的,黃瓊多次受人薦舉,可是都以生病為由而拒絕了,一直都不肯出來做官,李固因為很仰慕黃瓊,對黃瓊不肯出仕感到很惋惜,於是就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通達賢明的君子都認為伯夷、叔齊是很狹隘的,而柳下惠則有失恭敬(伯夷、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君的兩個兒子,武王取得天下後,他們因為不吃周朝的糧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名士,曾做過魯國大夫,但是因為生性耿直而屢受排擠,後來隱遁不仕),所以為人不應當學伯夷、叔齊,也不要學柳下惠,而應當採取折中的態度不偏激地行事。

你如果確實願意隱居於山林之中,就像巢父和許由(這兩個人都是堯舜時期的隱士)那樣,也就罷了;可是如果你心中懷有濟世救民的志向,那麼現在就正是大好的時機啊。有史以來,就是政治清明的時候少,而天下混亂的時候多,如果一定要等待堯舜一般的君主,恐怕仁人志士們,就沒有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了吧?

李固又列舉了被徵召的獸陽樊君的例子,這個人被召為官之後,朝廷待之有如神明,他的政績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稀奇之處,也沒有什麼缺點可供人指摘,但是他卻招致了很多的埋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昔時他的聲名太盛,而人們對他寄予的希望太深了。

接著,李固又說出了幾個被召來做官的隱士,可是這些人的功業完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於是,人們就覺得那些所謂的隱士都是一些潔名釣譽之徒,開始的時候說不做官,可那隻不過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從而為自己將來步入仕途撈一些資本。

最後,李固說:”希望先生能夠以自己的親身作為來否定那些毀謗之言,做出一番令人嘆限的業績來。”

黃瓊見到了李固的信,深為讚佩,終於出仕為官,後來為國家和朝廷做出了重要的質獻。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這很容易令人們理解為一種計謀、一種手段,但是,實際上老子所說的“成其私”,是指客觀結果而言的,它並不是一種主觀目的,不是為了“成其私”,才“無私”的,而是因為“無私”才“成其私”。

應當承認的是,這兩者在表面上確實是難以區分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弄虛作假的陰謀,但是在實質上,這兩者是全然不同的。因為一旦為了“成其私”而“無私”,那也就是一種虛假的“無私”了,而是為了達到自私的目的而一時裝作“無私”,實際上並非“無私”,而是以“無私”來做偽裝的“有私”,這就與真正的“無私”恰恰相反了。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 ※

用無私,成就大私——道德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