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衣冠禽獸最早不是貶義,女子也能參加科舉,來看看這些歷史冷知識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留存下來的歷史資料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還有待探索或者已經佚散在歷史長河裡。隨著對現有史料的研究,我們不斷靠近真正歷史的面貌,體會中國古代的興亡更替。不過在關注歷史輝煌的主線時,也不要忘記背後還有許多細小的知識點,它們可能鮮為人知,但同樣十分有趣,接下來就介紹幾個歷史冷知識。

衣冠禽獸最早不是貶義,女子也能參加科舉,來看看這些歷史冷知識

一、衣冠禽獸最早並不是罵人的

現在如果有人突然稱呼你為衣冠禽獸,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生氣,但是在這個詞最早出現的時候,如果用衣冠禽獸稱呼別人,非但不是侮辱,反而是讚揚,能讓被稱呼者開心。“衣冠”是權力的象徵,具有特殊含義,歷來被統治階級重視,而“禽獸”指的是官服上象徵著等級的飛禽走獸,據《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且圖樣和等級有密切關聯,絕對不可逾越。這種官員服飾從明朝就開始推行,官員服飾上繡著禽獸圖案的部分是“補子”,所以這種官府也被稱為補服。

可見如果在當時,有人用衣冠禽獸來形容人,那時表示對其地位和身份的讚揚。這個詞語變味在明朝中後期,官場腐敗,吏治昏暗,“文官”貪財而且熱衷內鬥,“武官”貪生怕死,非但不能庇佑百姓反而欺壓百姓,整個國家烏煙瘴氣,民眾生活苦不堪言。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代指官老爺的“衣冠禽獸”就演變為形容人仗著權勢為非作歹,如同禽獸一般。

衣冠禽獸最早不是貶義,女子也能參加科舉,來看看這些歷史冷知識

二、宋朝時期女子可以參加科舉

中國古代女子地位不高,尤其是理學興盛之後,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就更加嚴重,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理學之風日益興盛的南宋竟然有女性參加科舉的例子。隋唐時期科舉制便大力推行,因為男權社會的預設規則是隻有男性才能參加科舉,所以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女子不能參加科舉,這項漏洞在南宋時期被一位女性率先抓住,成功參加了科舉。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的夏天,九歲的女孩林幼玉申請並通過了來自中書省的考核,這一事件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宋孝宗特地為她加封婦女專用的封號孺人。

雖然林幼玉參加的並不是科舉裡最重要的進士科,而是隻要在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的少年兒童,經過州官推薦就能參加的童子科,這一舉動在當時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在林幼玉之後,許多女童受到鼓勵,大膽報名參加科舉。雖然在此後一直沒有女孩透過,但這種風氣在當時很是流行。不過畢竟是禮教逐漸森嚴的理學時代,給這些積極熱情的女孩當頭一棒的事情很快就發生了。

衣冠禽獸最早不是貶義,女子也能參加科舉,來看看這些歷史冷知識

《宋會要》記載,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一位早在八歲就申請考試,到今年透過國子監挑試,得到皇帝親自複試機會的女童吳志端被大臣否定了她的努力。大臣說:“今志端乃以女子應此科,縱使盡合程度,不知他日將安所用?況豔妝怪服,遍見朝士,所至聚觀,無不駭愕。”這些大臣說女子學而無用,大言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說辭,認為女子在外拋頭露面不但有傷風化,而且還會影響朝堂眾臣。於是在強壓之下,吳志端的考試資格被取消,女子參加科舉的風氣也被打壓下去。

衣冠禽獸最早不是貶義,女子也能參加科舉,來看看這些歷史冷知識

三、和尚可以喝酒吃肉

吃齋唸佛是每個和尚的常態,但在日本可不是這樣,或者說不只是日本,世界上除了中國,其他地方的和尚都沒有規定只能吃齋,不能吃肉喝酒。佛教最初的戒律裡只規定不能吃刺激性的調味料,譬如說蔥、姜、蒜之類的,動物只要不是自己親手殺死的,它們的肉就可以食用。中國的僧人本來也是這樣的,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幾百年後,一位對佛學有著狂熱愛好的皇帝出現了,他大手一揮添加了許多戒律,這位皇帝就是梁武帝蕭衍。

衣冠禽獸最早不是貶義,女子也能參加科舉,來看看這些歷史冷知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杜牧描寫南朝時期佛教興盛,寺廟遍佈各處的盛況,而在崇尚佛教的南朝南朝統治者中,最狂熱的當屬蕭衍,他不僅大肆推廣佛教,自己專著鑽研佛教經典,而且還親自編撰了佛教的理論書籍,這在史上很是少見。他認為出家人如果不禁酒肉就會修為底下,受到邪魔外道的干擾,此為種惡因得惡果,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了《斷酒肉文》,要求僧人禁食酒肉,同時頒佈《斷殺絕宗廟犧牲詔》,連宗廟祭祀都不許宰殺牲畜,只許用素食祭祀。自此以後,中國僧人的清規戒律就更加嚴苛,而其他地區的佛教沒有受到影響,依舊遵守最原始的教義,喝酒吃肉不被禁止。

衣冠禽獸最早不是貶義,女子也能參加科舉,來看看這些歷史冷知識

這三個歷史冷知識在某種程度上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它們的改變也切合時代的改變,不論是令百姓怨聲載道的“衣冠禽獸”,還是被打壓了崛起之路的女性,抑或是需要遵守更嚴苛戒律的僧人,他們的改變也象徵著時代的風向。所以這種因變化而成為冷知識的歷史其實並沒有冷到不近人情,反而是和人息息相關,我們除了著眼於大潮流的動盪,對於這些小知識背後的悲歡也應當多加了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