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華民國時期,資產一萬大洋屬於現在什麼階層家庭?

民國時期,散碎的白銀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鑄造精美的銀元或墨西哥的鷹洋,一枚重量有26—30克。即便是1935年,民國政府改革幣制,發行法幣,廢兩改元。但隨著貨幣超發、通貨膨脹,法幣越來越不頂用,明顯不如銀元購買力強,受認可度程度高。

在動輒以萬為單位來判定收入水平的今天,民國時期,坐擁一萬元大洋屬於什麼水平階層呢?

中華民國時期,資產一萬大洋屬於現在什麼階層家庭?

探討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著手,一看當時社會的物價水平,二看居民百姓的收入水平。民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一直處於動盪不定的狀態,因此物價水平也起伏不一。

當時社會上有句諺語:戰前一頭牛,戰後一粒米。20世紀40年代末的上海,連乞丐都拒收千元以下的法幣,足見通貨膨脹的厲害了。所以這裡的討論範圍把時間限定在20世紀20—30年代這20年的時間裡。

中華民國時期,資產一萬大洋屬於現在什麼階層家庭?

以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為例,1919年1月,陳獨秀還沒離開北大,他的收入是月薪300元,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月薪120元,圖書館助理員就只有8塊大洋了,旅食京城,居大不易啊。1937年上海電車公司一名普通電務員的月工資是20元,天津鐵路局工人最高月工資僅60元。

總之,民國時期從事腦力勞動的職員、教師、編輯、醫生們的月工資一般可以達到100—200元的水平,比月工資10—20元的工人、店員明顯高出數倍,這也反映出民國時代對腦體勞動的價值標準。

多數情況下,民國工人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家庭所需的最低生活費用。20年代初,北京一個四五口之家,每年的伙食費至少要130元以上,但八成以上的工人年收入只有60—100元,因此要維持這個家庭的正常開支,家中要有兩個人出來工作。

中華民國時期,資產一萬大洋屬於現在什麼階層家庭?

對於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圖個溫飽已經相當不錯了,至於服裝的添置簡直是一種奢望。據統計,1928年北京工人家庭每年用於服裝被褥的開支僅為13。8元,人均擁有的四季新舊衣褲只有7件。

從民國時期的物價還有百姓收入而言,一萬大洋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在倡導“實業救國”的那個年代,這筆錢如果拿來投資創業能做什麼呢?

中華民國時期,資產一萬大洋屬於現在什麼階層家庭?

董竹君

當時上海知名飯店錦江飯店創辦者董竹君,創業之初就是利用手中的2000元錢,在上海法租界大世界對面租下一幢單開間一三樓三個亭子間帶曬臺的店房,開了一家叫“錦江小餐”的飯館。

知名國貨“佛手”牌味精,從試驗到生產,僅啟動資金就花去了5000大洋。開啟市場銷路後,為了擴大生產,搭建廠房,1923年冬,由張崇新醬園牽頭入股,出資5萬元創辦了合夥公司。

在民國時期,即便是創辦一家輕工業工廠,如火柴、食鹽、洋鹼、麵粉、菸草、紡織,沒有個幾十萬資本投入是很難搞起來的。一萬塊大洋看似不少,在工業領域,又顯得如杯水車薪。

概而言之,民國時期的一萬塊大洋對於普通之家來說堪稱是一筆天量財富。擁有一萬塊大洋的家產,生活水準等同於現在的中產階層的家庭水平。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計算,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三五百萬。如果跟改革開放之初富裕起來的萬元戶相比,其財力當數倍之。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你心目中的“民國範兒”,不過是1%的歲月靜好和99%的苦難深淵交織而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