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張松、法正、李嚴全部背叛他

我們按照正史來說說劉璋而非《三國演義》裡的劉璋,來分析張松、法正、李嚴等人為何叛劉璋而投靠劉備,劉璋字季玉,宗室,生卒都不祥,可見這個人在歷史上實在是太“渺小”,並沒有在歷史上掀起浪花,但劉璋畢竟一方諸侯,軍閥,劉璋是益州牧劉焉的幼子,在父親劉焉死後繼任益州牧。典型的官二代。現在比較可以確定的是,在關羽失荊州以後,劉璋投奔東吳在秭歸病逝。長子在蜀漢為官,次子在東吳為官。毛宗崗父子點評劉璋時說:“厚為無用之別名,非忠厚之無用,忠厚而不精明之為無用也。劉璋失豈在仁,失在仁而不智耳”。可以說,劉璋根本沒有能力守住益州,不為劉備所得,早晚也得是曹操的。

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張松、法正、李嚴全部背叛他

劉璋為人懦弱多疑這一點無疑是可以確定的,法正,張松和孟達一級後期的李嚴都認為劉璋不是一個成大事的人,一致認為劉璋是“不足於有為”,既不能守土有責,更不能開疆拓土,身處亂世不進則退,可以說此時的整個益州內部已經是“亂了”,各個派系和利益集團的人都在為了未來而人心思動,這其中肯定有降曹操的,也有降劉備的,而劉備能取得益州不過是先下手為強,法正,張松,孟達和李嚴不過是率先投靠劉備做了“內奸”而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權,劉備,曹操,張魯都可以說對益州虎視眈眈,而劉璋卻沒有意識到危機,對普通人來說碌碌無為問題不大的。但要是一方 霸主而言,做不到內部上下一心駕馭全域性保境安民,在亂世之中就是最大的危險了,在這種巨大的危機情況下手下人都會尋找出路也就在所難免。

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張松、法正、李嚴全部背叛他

從公元194年,劉焉去世,劉璋繼任成為益州牧,到公元214年劉備攻佔成都,算起來劉璋統治了益州20年時間。劉焉、劉璋父子屬於外來勢力在益州建立的政權。當時的益州避免了黃巾戰亂。因此比較富足,經濟較為發達,但看似天下太平,實際上已經是岌岌可危了。因為外界已經大亂了,此時的益州需要的是一位雄主,而不是守家之犬。劉璋對此絲毫沒有意識到,自我感覺良好,劉璋的錯誤在於面對外部的入侵手足無措,無力應對外部勢力威脅。禍起蕭牆而不自知。無能,闇弱在劉璋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張松、法正、李嚴全部背叛他

至於說張松本人,是益州本地人,他是看不起劉璋,有意投靠曹操,但出使曹操處被曹操怠慢,這才投靠劉備,回頭勸劉璋結交劉備。讓劉璋“引狼入室”。張松不僅自己“下海”,還把法正孟達拉下水。但區別在於,法正孟達是外來戶, 在鬱郁不得志 自然想到擇主而事。懷才不遇,自然也就另謀高就。公元213年,劉璋任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率領部下投降了劉備。原因就是劉璋已經是大勢已出,他得為自己將來考慮,投靠新的主子,晚降不如早降。

劉璋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張松、法正、李嚴全部背叛他

但問題是劉璋為何落得個劉璋為什麼會眾叛親離的地步,想想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形容劉璋的為人的“闇弱“”,意思就是:不明事理、懦弱無能。劉璋看不清政治形勢,他就想割據一方。但他這樣想,但劉備曹操不這樣想,劉璋割據一方顯然是不現實的。劉璋既然不給下面的人一個光明的前途,又加上個人能力的缺失,失敗就是必然。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