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張良為何要幫秦始皇的親生兒子?秦始皇的親生父親為何被兒子殺死?

張良——原是韓國貴族,秦王一統天下自然是心中不滿,一心想著恢復韓國。

圯上受書

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

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裡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揚長而去。

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張良為何要幫秦始皇的親生兒子?秦始皇的親生父親為何被兒子殺死?

智鬥鴻門

這個時候陳勝吳廣一嗓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家揭竿而起反秦。

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還是得想著抱大腿,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

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決定跟從劉邦。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揮。

項羽在正面跟秦軍開團,劉邦就去偷秦國的塔,劉邦一路高歌猛進,招賢納士打到了咸陽城。張良獻計還軍灞上

項羽一回頭,老子拼死賣命你把塔偷了就來興師問罪,於是就有了賠罪酒局——鴻門宴。

鴻門宴上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示意項羽殺死劉邦。項羽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授意他舞劍助興,伺機殺掉劉邦。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快起身出帳去找樊噲,命其速去護駕。

樊噲二話沒說,持劍擁盾闖入軍門,直奔帳下,兩眼怒視項羽,頭髮上指,大有萬夫不擋之勇。

項羽不禁駭然問:“這是什麼人?”張良答道:“是沛公的隨從衛士樊噲。”項羽說:“一條好漢,賞給他酒!”樊噲站著一飲而盡。

借題發揮地數落項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接著便厲聲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忠義,指斥項羽疑心太重。項羽一時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辭所震懾,無言以對,只是招呼樊噲說:“坐!”樊噲乘勢坐在張良身邊。

劉邦見情勢已漸好轉,便藉口入廁,招呼樊噲出帳,張良隨之而出。三人商量對策,決定由樊噲保護劉邦趕快脫身,張良留下來應付局面。

等項羽反應過來的時候劉邦已經跑了老遠了。

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張良為何要幫秦始皇的親生兒子?秦始皇的親生父親為何被兒子殺死?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讓他回到家鄉一帶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漢中三個郡分給劉邦,封為漢王,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想這樣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裡去。而把關中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佔領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為都城。劉邦的確也有獨霸天下的野心,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對於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盤,也都不滿。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劉邦也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並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裡棧道,全部燒燬。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燒燬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於防禦,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鬆懈對劉邦的戒備。

後來沒過多久,未得項羽分封的田榮在舊齊地起兵造反,劉邦命韓信領兵欲進攻關中。為了矇騙章邯,韓信命士兵修復棧道。章邯得知訊息後,十分不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那是這麼容易修復的。

其實韓信並不是要從棧道進攻漢中,在重修棧道之後沒多久,韓信就領兵進攻,從陳倉道進攻關中。章邯中計,倉促應戰,不敵,戰敗而逃。

公元前205年,章邯被韓信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無奈拔劍自刎。

張良為何要幫秦始皇的親生兒子?秦始皇的親生父親為何被兒子殺死?

功成身退

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前186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