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包拯,拒不收禮一生清貧的北宋名臣

北宋名臣包拯,因為他為官清廉公正,所以逐漸演化為劇目裡婦孺皆知的“包青天”,被樹立為鐵面無私、正直無畏的人物典範。即使包拯的最高官職只是在蓋棺論定時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然而在廣大人民的心中,他永遠被定型為開封府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的形象,永遠都是百姓心中最需要的父母官的角色。

包拯拒禮的故事見之於史書,展現於舞臺,傳頌於民間。

包拯,拒不收禮一生清貧的北宋名臣

一天,包拯奉命從端州(今廣東肇慶)調升御史。地方官紳和百姓都來送行。他乘坐的船離開端州,駛進羚羊峽時,突然江面上狂風大作,波濤翻滾。包拯站立船頭:“我包拯未做虧心事,奈何天理不容?”說著便令家人搜尋船艙,看有沒有不淨之物,結果搜出一個包裹。包拯開啟一看,原來是端州徐老先生偷偷送的一件雕刻精美的“雙龍爭珠”端溪名硯。他二話沒說,將端硯扔進洶湧澎湃的西江。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瀰漫著一股送禮之風,許多人都樂此不疲,以收禮為榮。包拯60歲生日時,讓兒子包貴等人壽辰前幾天站在衙門口,拒收禮品。可誰知第一個來送壽禮的,竟是皇帝派來的六宮司禮太監。包貴為難地說:“老父壽誕,已吩咐於我,一概拒禮。請老公公將萬歲送的壽禮想個緣由。”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拯得知後,在原詩下面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為官最怕叨唸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張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包拯,拒不收禮一生清貧的北宋名臣

包公對子女管教嚴格。他的長子官居通判(州府官員之一種)政聲亦好,英年早逝;幼子在包公去世時才5歲。包拯廉潔不僅身體力行,而且嚴格要求兒孫。他寫了一則家訓給後代:“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氏子孫能嚴守祖訓,無一貪官。

包拯病逝,開封的老百姓莫不傷感,皇帝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佈停朝一天以示哀悼。當仁宗看到包家如此清貧,又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不勝感慨!歐陽修曾說,包拯一輩子“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這個評價是準確的。他純樸平實、剛直不阿、疾惡如仇、愛民如子,雖然他不苟言笑、太過較真、不會處世、人緣不好,卻成為崇高與正義的化身,一個至忠至正、至剛至純的清官標誌與忠臣樣本,一個被歷朝官方推向神壇,又被歷代老百姓奉為神明的大青天。

這就是北宋名臣包拯,拒不收禮一生清貧,留下清白滿人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