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現代人都有身份證證明自己,那古人也有身份證嗎?

古代人最早的身份證出現在戰國時期,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全國推行變法,其中有一個就是關於身份證的。

現代人都有身份證證明自己,那古人也有身份證嗎?

按照商鞅規定:什伍連坐,無戶籍憑證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這個戶籍憑證就是“照身貼”,是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有持證人的姓名、職業、畫像、公章四項內容。後來商鞅也因為這一條變法而“作法自縛”,在逃亡的時候沒有“照身貼”而被店主拒絕投宿,最後無奈返回封地,被車裂而死。

不過嚴格來說,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擁有身份證的人是真的“有身份的人”,一般都是官員身份證。

古代身份證式樣豐富多樣,有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明。

最早的官員身份證,出現在隋唐時期,名叫“魚符”,魚形狀,分為兩瓣,魚嘴位置有個洞,可以用絲線穿上,掛在腰間,一般是由金屬製成,上面刻有官員姓名,所在的衙門和官員品級,材質也隨品級不同而不同,親王以及三品以上的為金質,五品銀質,六品銅質,“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在應召出入宮門的時候便於驗證。

現代人都有身份證證明自己,那古人也有身份證嗎?

魚符分為左右符,一半放在內廷,一半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證明來使用。

魚符的來歷是唐高祖李淵進入長安後,對隋代身份制度進行改革創新,改“竹使符”為“銀兔符”,後來改為“銅魚符”,並分為交魚符和巡魚符兩種,此後“魚符”便在唐代正式使用。

為了避免他人冒用,魚符在製作時還要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魚袋,就是裝魚符的袋子,每當皇帝召見時,不僅要持有魚符還要有相對應的魚袋,兩樣缺一不可。

現代人都有身份證證明自己,那古人也有身份證嗎?

唐代特別重視“身份制度”的推廣,高句麗、安南這些國家的使者也發給不同樣式的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交給使者帶回去,再有使者來,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身份。

後來武則天篡唐建周,將魚符改成龜符,這也就是金龜婿的來由,金龜符是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所以找個金龜婿自然是光耀門庭的事。不過龜符隨著武則天死去也消失了。

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只用魚袋來識別,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給廢棄了。

明清的時候,牙牌和腰牌成了身份證,明朝的牙牌由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材質,通常都會標有工作單位和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警示語。而資訊比較複雜的身份證就是清朝的腰牌了,牌子上不僅要寫上“姓名”、“年齡”、“單位”、“職業”,還要求把持有者的人面部特徵錄入,以防止冒用。

現代人都有身份證證明自己,那古人也有身份證嗎?

在古代中國,尋常百姓通常安居一地,很少出遠門,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小地域社會生活中,對身份證的需求並不高,而那些需要流動的群體,需要用到身份證明檔案,就要找政府機構開憑證。

比如僧侶們要四處傳播佛學,度牒就是證明其合法身份的證明,通常詳載僧侶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等資訊。

現代人都有身份證證明自己,那古人也有身份證嗎?

而對於要進城趕考的學子和外出經商的商人,則需要持有路引,類似於一種介紹信和通行證,不僅是離鄉證明,也是人員資訊證明。

清代後宮妃子也有身份證,稱為“綠頭牌”,牌的頂端塗有綠色,晚飯後由敬事房太監將眾多妃子的“身份證”統一放進一隻銀盤內,端的皇帝面前,皇帝看中哪個妃子,就翻過她的牌子,太監夜裡會將皇帝看中的妃子扛到龍床上,完事後再扛出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