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同一個“祖先”,為何蒙古國對中國又愛又恨?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蒙古,一個發源於蒙古高原之上的馬背民族。在長達1532年的歷史長河裡,蒙古人曾經在荒蠻的草原上與大自然搏鬥;也曾經統一,在英雄的帶領之下席捲整個亞歐大陸。蒙古曾經面南稱臣,做過華夏之國的臣子,當然,也曾成為中原大地之主;蒙古人的歷史,可謂是盛衰交替,分分合合,曲折而又跌宕起伏。蒙古與中國的關係,好像刮過烈風的大草原一樣,時而風吹草低,時而向陽而生,親與疏,愛與恨,交織在中蒙共同走過的千年歷史中。

經歷了千年時光,走到今天的蒙古人,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在民國時期,蒙古還屬於中國。當今的蒙古擁有著豐富的資源,但工業和經濟基礎卻異常薄弱;蒙古國擁有廣闊的土地,然而人口缺乏,並且高度集中於烏蘭巴托;蒙古國自身的生活物資匱乏,基本從中俄兩國進口,夾在中俄之間的蒙古國,卻時常排斥和提防中俄。總體而言,蒙古國依託豐富的資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是目前的蒙古國顯得有些不盡人意。

同一個“祖先”,為何蒙古國對中國又愛又恨?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其實,蒙古高原在古代,就不是一個適合久居的地方。蒙古高原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少,冬夏溫差大,因此缺乏發展農業的氣候條件。蒙古人唯一的經濟支柱是畜牧業,可以說,蒙古人是靠牛,羊,馬養活自己,這樣的經濟結構使得蒙古物資極度匱乏,經常需要靠“打劫”別國度日。而且,蒙古草原上的部落間的等級制度森嚴,下層蒙古人為了供養貴族被迫參加戰爭,交出本就不多的物資,有些甚至含淚賣掉自己的妻女。

按照學術界說法,蒙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東胡部族。到了宋代,草原上形成了一個以突厥語和蒙古語作為自己的語系的遊牧民族,這便是蒙古族的雛形。當時佔據中原之地的少數民族政權——金朝,為了壓制那些草原部族的崛起,每隔三年就會派出軍隊對蒙古草原上面的遊牧部落進行血腥屠殺。蒙古草原在外患的威脅下,自身的部落衝突卻越演越烈,為數眾多的部落經常彼此劫掠,奪取彼此稀缺的物資,擄掠對方的人口補充自身,此時的蒙古可謂是內外交困。

然而,正所謂否極泰來,經歷低谷以後,必然迎來強勢崛起。蒙古人永遠都記得5月31日,因為這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誕生之日。少年喪父的成吉思汗飽嘗了戰爭帶來的苦難,在這一過程中,磨練了他的意志。1189年,他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隨後透過一系列戰爭,先後擊敗了泰赤兀、塔塔兒等宿敵,逐漸統一了整個蒙古高原。1206年,他在斡難河源登基稱帝,建立了蒙古國。從此以後,蒙古人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同一個“祖先”,為何蒙古國對中國又愛又恨?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在雄主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先後滅掉了金國、西夏、西遼以及花剌子模。1227年,成吉思汗在興兵滅夏途中染病逝世,終年66歲。隨後,三子窩闊臺接任汗位,派遣拔都發起了第二次西征,先後征服了塔吉克、基普羅斯,在列格尼卡戰役中,又擊敗了波蘭聯軍。此後,旭烈兀發起了第三次西征,征服了木剌夷、阿拉伯和敘利亞。在西征的同時,蒙古並未停止南征的腳步。1279年,經過崖山海戰以後,南宋徹底滅亡,大理、高麗等國先後向蒙古稱臣。此時,蒙古國的疆域空前遼闊,超過了4500萬平方公里,元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封建王朝。

1368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佔大都,將蒙古人趕回了大草原。此後,明朝一直在延續著和蒙古部落間的戰爭。退回草原的蒙古人失去了中原物資,再次過起了放牧遷徙的生活,為了防範蒙古人的騷擾,明朝還修建了一條綿延不絕的長城。明蒙戰爭是曲折複雜的,在土木堡之戰中,明英宗敗給了蒙古大汗也先,損失了明軍幾十萬精銳,自己還被蒙古人俘虜。幸而在於謙的指揮下,明軍在北京城外阻止了蒙古鐵騎南下的步伐。後來,女真部落崛起,蒙古大汗林丹汗,執行親明抗滿的外交政策,接受了明朝的冊封,一起對抗後金。然而蒙古不敵女真,林丹汗也被女真擊敗,蒙古逐漸倒向了女真。1644年,山海關之戰爆發,李自成兵敗,蒙古人隨同女真步伐,一起進入關內,蒙古王公還成為了滿清統治者的盟友。

同一個“祖先”,為何蒙古國對中國又愛又恨?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由於一部分蒙古人融入了統治階層,蒙漢同心的理念,受到了清朝統治者的宣揚。蒙古人受此影響,逐漸認同了中國這一集體的思想。由於清朝統治者本身和蒙古族一樣,都是少數民族,這就使得蒙漢同心的理念有了一個前提——中國的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在這種情況下,蒙古人才會對這樣的中國產生認同感。但從根本上講,蒙古人依舊和漢人貌合神離。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宣告了封建統治的土崩瓦解。華夏大地重歸漢人之手,蒙古的政局迎來了巨大的動盪。儘管新建立的中華民國,積極宣揚五族共和的民族理念,但是一千多年來兵戈相向的歷史,使得蒙古人在民族情感上並不親近民國政府;再加上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篡奪,革命進度出現了歷史性的倒退。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派系各自為政,這些軍閥猶如走馬觀花一般,輪流爭奪民國政府的執政權。在此同時,不甘失敗的革命黨人發起了二次革命,動盪不安的政局,使得國民政府對外蒙古的控制逐漸減弱,蒙古王公貴族們離心離德,獨立的思潮逐漸興起。

同一個“祖先”,為何蒙古國對中國又愛又恨?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在沙皇俄國的支援下,蒙古國內的親俄派逐漸佔據優勢。親俄派奉行依靠俄國力量,將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建立蒙古人自己的國家。地區的獨立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容忍的,儘管當時的中國處在軍閥混戰的局面,國內局勢混亂的好似鼎沸熱水。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外蒙古親俄派勢力失去了外援,北洋名將徐樹錚則以武力收回了外蒙古。在國家大事上,各個派系都是立場一致,孫中山先生還盛讚了徐樹錚的壯舉。然而,皖系軍閥段祺瑞在混戰中漸處下風,徐樹錚作為他的頭號親信也被召回國內,沒有了徐樹錚的軍隊維持局面,外蒙的親俄派捲土重來。此後,針對外蒙古的干預更加困難。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還舉行了獨立公投,由於美蘇兩國均對外蒙古的獨立予以支援,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被迫承認外蒙古獨立,外蒙古也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

蒙古國對於中國,可謂是愛恨交加。回顧古代中蒙交往史,就是相愛相殺的戰爭史。在1532年中,蒙古對中國有過戰爭、通貢、對抗和聯合。蒙古曾經是中原大地之主,而蒙古也曾臣服中原,蒙古和古代中國的恩恩怨怨,並非是一兩句話就能夠說清楚的。不論是古代歷史積怨,還是近代中國反對外蒙古獨立,我們都能夠理解外蒙古對中國的這種恨,是從何而來,明白外蒙古總是對中國投來冷淡生疏目光的原因。

同一個“祖先”,為何蒙古國對中國又愛又恨?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但是,蒙古和中國之間,並不是只有“恨”。可以說,蒙古人對中國也存在著“愛”。古代蒙古曾經和南宋聯手,共同對抗金朝;蒙古也曾接受過明朝冊封,在關口通貢互市,互結友好;在對抗後金時,蒙古還曾作為明朝的可靠盟友,保護過明朝側翼,使得後金只能嘗試從遼東方向進攻;在重視民族關係的清朝統治者看來,蒙古人曾和漢人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度時光;在徐樹錚駐軍期間,徐樹錚還曾作為民國政府代表,對外蒙古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而在現代,雖然蒙古政壇上,仍然存在一些對華不友好的聲音,但是兩國在能源、畜牧業和生活物資方面的合作,有著共同的發展利益。

同一個“祖先”,為何蒙古國對中國又愛又恨?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蒙古國對於中國,是愛恨交織的。這是由蒙古與中國古代的複雜恩怨所決定的。但是,在現代,中蒙兩國間在經濟領域存在著許多合作。中國需要蒙古國的能源,而蒙古國需要中國的生活物資,蒙古國的畜牧業需要一個龐大的銷售市場。兩國間的經濟,具有互補性。蒙古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毫無疑問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儘管目前,蒙古國內的一些政客對我國抱有敵意,但我們始終堅信,中蒙兩國的前景是光明的,只有互利合作,才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中蒙兩國人民的友情,有著一千多年的時間基礎。相信在未來,中蒙兩國能夠繼續加強友好關係,增強彼此間的親切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