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位初唐的大才子,他們的詩篇陪伴我們整個受教育的生涯,如果沒有了駱賓王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也許我們就不懂童年的詩意。如果沒有王勃的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也不會懂得少年時代那充滿詩意和懵懂的思念為何物。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也只有盧照鄰的那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把人世間的愛情形容成了天上人間。而楊炯那句:”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詩人並非聖人,他們也嫉妒,也攀比,也是活得那麼真實!

如果我們的高中時代沒有了王勃那句:“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不會知道什麼是景物描寫的最高境界。如果沒有讀過王勃的駢文,我們會很天真地認為,韓愈等唐宋散文八大家批評駢文的寫作方法一定很有道理。可當我們反覆讀王勃的《滕王閣序》時,卻發現,如此駢文,真的不是誰都能寫出來的,也包括唐宋八大家!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初唐四傑的才華不用我們評說,初唐四傑身上的特點和遭遇卻值得我們深思。王楊盧駱四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神童化身,他們都是少有才名,他們都沒有在仕途上取得成就,他們的結局又都是那麼的悽慘抑或悲哀,這是為什麼?如此才子們,緣何這般命途多舛?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一、六歲的神童,十六歲進士及第,二十七歲溺水而亡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學家,被後人尊為“詩傑”。王勃六歲即能寫文章,被贊為“神童”。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可是二十七歲去交趾探望父親的歸途中,命喪南海,溺水而亡。

二、十歲等神童科及第,一生仕途不順,人過中年,抑鬱而終

楊炯,字令明,唐代文學家。十歲應試神童科舉登第,待制弘文館,27歲進士及第。我們那個繁華開放的大唐王朝為了選拔人才,設立過大唐童子科,在《新唐書 選舉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大唐王朝的童子科考試限定十歲以內 ,楊炯就在十歲那年幸運地考上了。可是,登了童子科的他苦苦等了十六年,二十七歲重新參加科舉開始進士及第後,經過不懈的努力才坐上了盈川縣令這樣一個七品官。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人前忌露富,官場忌露才”

,也許這句古訓還是有道理的,楊炯如此才人,最終人過中年,僅僅四十四歲,抑鬱而終。

三、盧照鄰,疾病纏身的才子,最終自殺而終

盧照鄰,字升之,唐代著名詩人。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佳句傳誦不絕。盧照鄰也是初唐鼎鼎有名的少年才子,可是一生也是仕途不順,益州新都區區九品縣尉。人們常說:自古紅顏多命薄,也許盧照鄰前世就是女兒身,有才有病才憐人!盧照鄰三十幾歲時就患上了風溼病,當年唐代著名的藥王孫思邈為他診斷為“癘風”,孫思邈自己都說這種病十個人他只能治好一個人,說白了就是現在的嚴重的類風溼。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中年以後的盧照鄰把孫思邈當成自己救命的稻草,孫思邈也是憐惜盧照鄰的才學,盡心竭力為他醫治。孫思邈曾多次勸誡盧照鄰,不要再因為仕途而憂鬱,你的病本身就是因為憂鬱所致,長此以往,神醫難治。

後來孫思邈駕鶴西去,盧照鄰失去了與病魔鬥爭的勇氣,更何況後來的盧照鄰雙腳萎縮,一隻手已經殘疾,他再也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最終投穎水自盡。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四、七歲寫《詠鵝》,《討武曌檄》驚天泣鬼,最終死於亂軍

駱賓王,字觀光,此名出自《易經》觀卦六四爻: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唐代著名詩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這位大才子還做過縣丞,後來武則天稱帝,駱賓王按照當時的封建正統思想表示激烈的反對,還參加了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鬥爭,親自為徐敬業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戰鬥檄文。

這篇檄文遠遠比他任何詩歌都霸氣,就連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都割扼腕嘆息道:“宰相安能失此人”。可是,隨著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失敗落幕,這位千古才子卻下落不明,十之八九也是死於亂軍之中。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我們往往都要嘆息,初唐四傑,當之無愧的四大才子,也是名副其實的“初唐四劫”。他們的才華後人羨慕不已,他們的詩詞讓後人牽腸掛肚,可他們的命運卻往往令後人頓足捶胸。

這都是為點什麼?也許,初唐時期的大政治家裴行儉一語道破天機吧!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曾記載著裴行儉對王楊盧駱四人的評價:

“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那麼,裴行儉的話究竟是嫉妒四傑的才華呢?還是真的客觀說出了四傑的為人呢?其實,我們想來,自古有才華的人也只能如此吧!

初唐四傑:為什麼這些有才華的人如此命運多舛?

一個人太有才華了,正如王勃當年在滕王閣時,揮灑潑墨,一揮而就,出盡了風頭,壞了閻伯嶼和女婿吳子章的好事不說,最終用實力撕扯下吳子章最後的遮羞布。也確實不符合中庸之道啊。

一個人往往有才華不容易,可有了才華之後能做到謙虛謹慎就更不容易了!四傑的才華足以名垂千古,可是他們的德行卻與常人無異,這也許是“德不及才,反受其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