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西漢名將周亞夫晚年的時候,他的兒子周陽眼見父親一天天老邁,便開始為父親準備身後事。

周陽找來工匠,讓他們打造五百副甲冑和盾牌,準備在周亞夫百年之後放到墓穴裡和周亞夫一起陪葬。

由於周陽給工匠限定的期限比較緊,工匠們便和周陽商量,希望能先墊付一些工錢,大家也好加緊製作,但是周陽不肯,一口回絕了,還威脅工匠們如果不按期完工小心吃不了兜著走。

工匠們又氣又怕,萬般無奈之下便去官府告發了周陽,說周陽私藏甲冑。

私藏甲冑是國家法令明令禁止的,這周陽打著老爹周亞夫的名義,一藏就是五百副,接到舉報的官員不敢怠慢,連忙報告了漢景帝。

景帝聽了也是大吃一驚,這周亞夫可是漢軍中的名將,在軍方根底很深的,這一下弄了五百副甲冑,到底是要做什麼呀,景帝讓人趕緊徹查此事。

於是負責調查的人就找周亞夫談話了,但是周亞夫不知道這件事,因為他兒子周陽是想要給老爹一個驚喜,現在效果達到了,真的挺驚人的,喜就不知道去哪了。

周亞夫不知道這件事,自然是一問三不知,問來問去問不出所以然,調查的官員很不高興,就把這個事情上報給了景帝。

景帝一看也火了,好你個周亞夫,事實確鑿你還抵賴,得了,景帝把西漢最高司法官廷尉給叫來,讓他辦這個案子。

廷尉又找周亞夫來問,這次周亞夫搞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了,就一五一十的說這是兒子孝敬他的,想讓他死後帶到地下去的陪葬品,並不是要謀反。

但是廷尉聽完並沒有任何的贊同,反而是一陣冷笑,廷尉嘲諷周亞夫:“君侯你就算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也是要到地下去造反吧。”

這話把周亞夫給氣的,回去之後絕食五天,吐血而亡了。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周亞夫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個資訊。

一個資訊是甲冑在古代是謀反的證物。

就像前文的廷尉說的,周亞夫把甲冑埋到地下,那就是要在地下造反。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很好笑,但細細想來,便覺得不寒而慄,甲冑,在古代,就是謀反的證物,這個廷尉說的話不是開玩笑,而就是這麼一回事。

另一個資訊是無論是誰,私藏甲冑都是謀反罪。

照理說像周亞夫這樣的軍旅世家,家中有幾幅甲冑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其實不然,無論是誰,都不可以私藏甲冑。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唐宋甲冑

不禁兵器

與禁止私藏甲冑相對應的,是古代並不禁止民間私帶兵器,除了秦始皇鑄十二金人那回事以外,基本上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兵器一直都是允許人們攜帶的。

雖然華夏民族是農耕社會,但是其實華夏民族骨子裡也是尚武的,正是憑藉著刀劍與廝殺,華夏民族才從一個小部落最終成為雄踞整個中原的大民族,所以華夏民族流淌的血液中有尚武的不屈精神。

刀劍本來是進攻性的武器,但是隨著文明的進步,文化的發展,刀劍不再只是武器,甚至還可以是裝飾品。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文士腰間佩劍作為裝飾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文人習慣佩劍出門。這些文人大多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但仍然會在腰間懸掛一柄寶劍。有些寶劍的劍柄和劍鞘上還會裝飾有名貴的珠寶,無論是掛在腰間還是懸掛陳列於家中,都是非常好看的器物。這裡,刀劍就是一件裝飾品,一件和服飾一樣的搭配道具。

寶劍在一定程度上,還被譽為“兵器中的君子”。

不但武人、文人、士大夫有佩劍的習慣,尋常百姓也是有的,北宋的《清明上河圖》中,就能清晰的看到,有一些行人的身上,佩戴著刀劍,弓弩。現在有人解讀說《清明上河圖》背後深藏玄機,這些帶兵器的行人其實是女真人混進來的,但是不管怎麼說,說明在當時的民間,一個人身上帶著兵器行走在大街上,是很正常的,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古代是不禁兵器的。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甲冑與盾牌就是冷兵器時代的防禦器具

那麼為什麼古代歷朝歷代都禁止私藏甲冑呢?

甲冑工藝複雜

從工藝上來說,打造一件甲冑遠比打造一件兵器要來的複雜,成本也要遠高的多。

比如近鄰日本。日本戰國時期,各地大名混戰,那些武士穿著花裡胡哨的甲冑,非常的好看,但其實這些甲冑的質量非常差,防禦功能也不強。

日本的刀劍工藝是非常精湛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資源缺乏,因此把有限的資源都用在了刀劍上,而甲冑太費材料,所以能用的起全套甲冑的沒幾個人。尤其日本武將那個頭盔,搞的最是吸人眼球,但其實只是好看而已,材料五花八門,連硬紙板都有,你們看看,搞一套甲冑有多難。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甲冑(本多忠勝)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出現過很多種類的甲冑,比如蠻王孟獲的藤甲兵,穿著使用反覆浸油工藝製成的藤甲,幾乎刀槍不入;再比如南宋的步人甲,用一千八百六十餘片精鐵甲葉製成,這精鐵就是今天的鋼了,把這麼多精鐵壓成薄片疊加,然後再串起來,支撐鎧甲,穿在身上百來斤重,多沉啊,但是防禦力超高,可以抗衡金兵的鐵浮屠重騎兵,你說多恐怖。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南宋步人甲對戰金兵鐵浮屠

所以,一般人即使想要擁有一套鎧甲,別說沒這個財力,就是有財力也未必找得到工匠。

甲冑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如果你挖空心思一定要去搞幾副甲冑來,就別怪官府對你胡思亂想了,花這麼大精力搞些平時用不著的東西,你很難解釋清楚。

甲冑的軍事作用大於刀劍

刀劍用於進攻,甲冑用於防禦。

進攻的武器並非只有刀劍,你比如農民起義的時候,鋤頭鐵耙扛著就上了,這些好歹是鐵器,有些農民軍窮的不行,拿著家裡舀水的葫蘆瓢就奔上了戰場,人家照樣打仗,大葫蘆瓢咣咣地朝敵人頭上扣,也是有殺傷力的。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農民軍沒有兵器更沒有甲冑

但是用於防禦的除了手上的盾牌,就是穿在身上的甲冑了,不管是紙製的,棉製的還是鐵製的、皮製的,它們都是甲冑。

就像前面說的,兵器各種各樣,只要能力強,大葫蘆瓢也能敲倒拿劍的。

但穿沒穿甲冑,區別就大了。戰場上亂哄哄一片,冷箭、流彈防不勝防,你穿了甲冑,很多傷害就可以防禦住,你光著膀子或者穿著家裡的衣服站那廝殺,可能就被冷箭、被流彈給打掉了。

有了甲冑,同樣單挑,你就能扛住很多次攻擊,你沒有甲冑,可能一下就掛了。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武裝到馬匹的重騎兵甲冑,裝備價值連城

甲冑是準軍事用途物品

刀劍的用途很廣。

日常家裡燒飯做菜需要用到刀;農民下地幹活需要用到鐵器;啥也不幹出門逛個街當個裝飾品我也可以佩劍。

但是甲冑不一樣。

首先這東西穿起來費勁,越是做工精良,防禦效果好的甲冑,穿起來越麻煩,常常需要有人幫助才能穿上,脫下來也一樣,得有人幫忙。

其次這東西穿上身並不好看,又重又悶,除了作戰時候,沒人喜歡穿那玩意。古代武人平時也是不穿甲冑的,上朝有專門的朝服,最多就腰裡配把刀,掛個劍。

你看關公,平日裡一身青衫,腰裡掛個寶劍,一手拄劍,一手撫美髯,人家連青龍偃月刀都不拿的,不打仗不去碰的。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甲冑代表了一支部隊表面上的戰鬥力

我們從表面看一支部隊戰鬥力強不強,一般都是看這支部隊的裝備是否齊整,甲冑是否鮮亮,沒有人會用一支部隊手裡的武器去衡量這支部隊的戰鬥力。那些裝備精良的部隊,比如皇帝的御林軍,一出場就把人給震住了,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甲冑。

甲冑這東西只有一個用途,那就是作戰時起防禦作用,所以,這是一件準軍事用品。

因此,出於上述種種考量,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禁止私藏甲冑,其實就是禁止個人籌措軍備。

所以文章開頭的周亞夫,你哪怕把甲冑帶到地下都不行,就算你周亞夫不謀反,哪天哪個有企圖的人挖開你的墓穴,取出這五百副甲冑,這一裝備就是一支精銳部隊,在京城裡這麼一鬧,保不準就顛覆了。

周亞夫兒子一出手就是五百副,這真的是非常大的陣仗了。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僅憑先祖遺留下的十三副甲冑起兵反大明,最後就打進山海關,開創大清王朝了。

古代私藏甲冑是重罪,輕則發配,重則滅族,為何帶刀劍上街就沒事

滿清十三副遺甲起兵

現代軍事下,甲冑這東西已經不起作用了,但是在冷兵器時代,越是製作精良的甲冑,軍事防禦能力就越強,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即使人數少,往往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畢竟,那時候軍伍裡也不是每一個士兵都能穿的上甲冑的,甲冑真的很稀缺。

所以,在古代,一經被發現私藏甲冑,輕則發配充軍,重則滅族,是有原因的,私藏甲冑就是一條誰碰誰死的高壓線。

圖文分享自網路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