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拋開三國時期的歷史,也能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七雄五霸鬥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應某位讀者的點播,今天開始,我要為大家介紹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知名人物,哪怕有讀者或者聽眾沒看過《三國演義》對三國人物不熟悉,但是對此人那也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因為此人在還是個四歲孩子的時候就有個小事蹟被收錄到了《三字經》當中,哪怕是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同樣有講述其該事蹟的課文。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孔融!

在《三字經》中,有這麼幾句: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說的就是孔融四歲時候懂得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本身其實本不用在這裡冗述,不過由於很多的版本都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演繹,添油加醋,藝術加工,本意就是為了突出孔融。經常聽我講述歷史的讀者或者聽眾應該熟悉我的風格,就是盡力還原史料本身的記載和內容,剔除後人的加工和演繹。所以我在這裡順帶再把這個故事介紹一下。

說是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和他的哥哥一起吃梨,孔融都挑小個兒的拿,而且不僅僅是一次,是每次都是如此。孔融的父親叫做孔宙,見到這種情況就很納悶。你想想,不光光是在古代,就是在現在,誰家的孩子要是拿水果兒吃,基本上都是挑大個兒的拿。孩子嘛,想法最簡單真實,他想吃,那一定是挑個兒大的,哪怕說自己一次吃不完,那也得揀大的,還不懂得剋制慾望和貪念,這其實是原始人性最真實一面的體現。

拋開三國時期的歷史,也能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

然而孔融卻每次都挑小個兒的,個兒大的留給哥哥或者其他人,當父親的自然奇怪啊,我這小兒子這是怎麼回事?別是半傻不蔫的缺心眼兒吧?不會,平時看著也不像啊。所以有一次就忍不住問孔融:“你是不愛吃梨嗎?為什麼每次都揀個兒小的拿?可是我看你吃梨也吃得也挺高興的啊?你是怎麼想的?”

孔融聽父親這麼問,就回答說:“我是家裡最小的小孩,按理說不就應該吃最小的嗎?”父親孔宙一聽是大吃一驚,當時在場的孔氏宗族的人也全都對孔融的回答感到非常驚奇。打那兒之後,孔氏家族的人有時候談論起此事,有些人就說:“這個小兒孔融還真是有點祖先孔丘少年時的風範啊,咱們家族有希望會在這孩子身上重新振興起來啊。”其他的族親聽了也都紛紛點頭。這件事談論的多了,慢慢地也就在民間傳頌起來。

這個故事的出處,最早記錄在《世說新語箋疏》所注引的《續漢書》當中。

那麼這個少有奇才故事的孔融,他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就來全面地為大家講講。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曾經做官做到過侍中。剛才我講到了,他的父親叫做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不過都尉這個官階並不高。

拋開三國時期的歷史,也能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

透過剛才講過孔融四歲讓梨的事,我們都知道這個孔融打小兒就不是普通的孩子,不僅如此,他還聰慧過人。在他十歲那年,孔融跟隨父親到了京師洛陽。當時洛陽有為了不起的人物,名氣很大,就是被世人稱為“八駿/俊”之首的李膺,這個“八駿/俊”的俊就是被公認的為人做事堪稱“天下楷模”的意思。

因此上孔融對這個李膺是慕名已久,這次到了洛陽,孔融自己個兒就打聽到了李膺家的住址所在,然後獨自一人前往拜會。

哪知道也許是慕名前往拜訪的人太多,李膺接待不過來,還是李膺這個人多少有點驕傲,他給家裡的下人訂下了一條規矩,就是除了當世的名士或者自家的親戚,否則概不接待。所以他家裡的門人對於這些不是名士或者親戚的人前來登門,一般是不予通報。

這件事孔融早就聽說了,不過他小眼珠一轉,小腦瓜一晃,胸有成竹地就來到了李膺家的門口請求拜訪李膺。門上人自然要問:“你是哪家的孩子,來見我家主人何事?”孔融早就想好了如何答對,淡定地回答道:“我是李君的親戚,特來看望他的,還煩請您給通報一聲。”

守門的人一聽是主人的親戚,這麼小的孩子,怎麼以前沒見過?哦~,估計是遠方的親戚,不經常走動。想到這裡,門人趕緊進去通報。李膺聽說是親戚前來,趕忙讓門人將孔融讓進房內接見了他。

孔融進屋,李膺這麼一看,是個小孩子啊,可是這是誰啊,不認識啊,也沒聽說自家有什麼親戚有個這麼大小的孩子啊?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從容不迫地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指的是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這麼算起來的話,我和您可算是世交呀!”

當時在李膺家裡正好還有很多的賓客在場,聽了孔融這番答對,都驚奇不已。李膺也是為之一楞,心說:“我都不知道我家是老子的後人,就因為我們都姓李,你就推斷我是老子的後裔?不過當著在場這麼多賓客的面兒,這孩子這可是往我臉上貼金啊!”想到這裡李膺是大為欣喜,也便不再同孔融計較了,這是心中暗自讚歎:這孩子真有點聰明勁兒啊!

正在這時,門人又來通報,說是太中大夫陳韙[wěi] 前來拜訪,李膺趕緊有請。陳韙進來一看,好傢伙,今天這夠熱鬧的啊,瞧這一屋子人,怎麼屋子當中還站著一個十歲上下的孩子,一屋子人全都圍著他,這是怎麼了?

想到這裡,他臉上就帶出了疑問和好奇的神色,李膺一看就明白了,就笑呵呵地把剛才的事兒跟陳韙講述了一邊。陳韙聽了也暗自稱奇,不過他嘴上卻並不認同,不以為然地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可未必啊!

孔融一聽這話,馬上就回答說:“聽您這麼說,看來您是深有體會啊,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一句話,把這位太中大夫陳韙噎得是啞口無言,站在原地,光嘎巴嘴說不說話來,在場的一眾賓客們一看都是鬨堂大笑。

拋開三國時期的歷史,也能家喻戶曉的三國人物!

李膺也大笑不已,撫著孔融的小腦袋瓜兒說道:“你這孩子真是太聰明瞭,將來長大必成大器!”

打那兒之後,只要再提起孔融來,李膺是頻頻挑大指稱讚。

到了孔融十三歲的年紀,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是悲傷不已,整日裡拜伏在父親的靈前痛哭,有幾次都哭得癱軟在地上,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於是他的孝行就在州里廣為流傳。提起孔融,無人不說他是個孝子。

孔融天性好學,很有求知慾,所以除了上私塾,由老師教他之外,他還自發地博覽群書。

在他十六歲那年,有位叫做張儉的名士得罪了中常侍侯覽,這個侯覽便懷恨在心,依仗著自己的權勢,發了一道密令,要求州郡全力抓捕嚴拿張儉。張儉得知之後連夜逃跑,但是有何人可以投奔,並且敢於收留他呢?這時候,張儉就想到了孔融的親哥哥孔褒,因為他們兩人私交很好。張儉思來想去,當此危機時刻,也就只有孔褒可以信任和投奔了。

於是在一天夜裡,張儉就逃到孔褒家門口,輕聲但卻急促地拍門。開門之後,滿懷希望的張儉可就洩了氣,感到所有的希望都落了空。原來開門後,接待他的不是孔褒而是年僅十六歲的孔融。一打聽,孔融如實告知,說是:“家兄正在外出辦事,走了有些日子了。”

張儉一聽,覺得自己和這個年紀輕輕的孔融沒有任何私人感情,可如今自己無處投奔,可是眼前的這位孔融年紀又這麼輕,沒有把事情原委告訴他的必要。於是張儉是左右為難,不知該如何~是好!

最後,歡迎各位讀者或者聽眾們多多留言,多提出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也歡迎您點播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如果您能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幫忙轉發,就更好了,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