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養心的至高境界:做減法

文/葉文稿

圖/來源網路

-

林清玄曾說:

“生命若減到極簡,一隻蝴蝶就能找到無限的花園,一棵樹裡就有美麗的江山,一朵雲就是無垠的天空。”

在你的內心世界裡,屬於你的,或者說與你相伴的從來只有你自己。

導致我們內心浮躁的、不安的、痛苦的,從來都只是自己的執念、妄念。

將它執為實有,它便陡然強大,使你痛苦。

而你一旦看破了它,捅破了它,虛妄散盡,它便消散無蹤影。

養心的至高境界:做減法

很多時候,只有做到減法,減掉內心深處的亂、困、念、畏,才能賦予自己美好的人生。

1:減掉低質量的圈子

日本作家新井滿在他的著作裡寫到一首詩:

“世間所行,有加有減,加法簡單,減法卻難;加一新,不如減一煩,增一益,不如減一害。”

人之所以活得越來越累,就是不斷地往心裡面“倒垃圾”,不管有用的,沒用的,不經過篩選就往裡塞。

久而久之,心裡面早已被俗世當中的金錢、利益、愛恨、情仇、得失、執念、虛妄等等負面的東西填滿。

這種不斷往心裡面增添無益之物,卻毫無減壓減排的習慣,使得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

西方有個精神分析學家艾裡希·弗洛姆認為,在西方的文化源頭裡溯源,古希臘和希伯來那裡,人們的目標是追求人的完美。

可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一味地追求當下物質的完美,結果可想而知,當你一門心思追求於物質上的得失和完美,就是將自我變成了物。

養心的至高境界:做減法

這種將生命當成了某種財物的附屬,也足以說明你已然被“佔有慾”所支配了。

當你身邊的朋友,乃至親人全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完美物質而追名逐利的時候,彼此的攀比,以及心理上的浮躁、壓力、焦慮,甚至是痛苦就開始滋生了。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擁有就是被擁有。”

也就是說,擁有是相互的,或者說,擁有代表著失去。

當你擁有了低質量的圈子,也就意味著你的品質、思想乃至眼界,也可能被拉低、被“低質量”。

然後,你儼然成為了大家其中的一員,眼界、水平、思想等等,也是大家的平均水平。

如果不及時地退出,不及時地止損,不及時地減掉,深陷其中,也就很難再掙脫,直至淪為平庸之輩。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愛社交,更不喜歡合群。

2:減掉思想裡的雜質

減掉低質量的圈子,是一種外在選擇。

而減掉思想裡的雜質,則是讓自己知道,一切的修行,都指向你的內心,要訣就是懂得做減法。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年,赤裸裸而來,赤裸裸而去。

養心的至高境界:做減法

只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佔有慾,卻使得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裡不斷地“做加法”。

什麼東西都想要,甚至要更多、更大、更貴。

很多人一心想著在無盡自我滿足和擁有之後,就能夠過得越來越好。

卻唯獨沒有想過,在自己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東西的同時,又無形之中失去了什麼?

《荀子》裡有句話說得特別好: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裡活得越來越糊塗,越來越勢利,就在於他們的眼界、思想、乃至格局,都被物質所奴役了。

他們天真地將精神層面的品質外化成了所謂可佔有的東西,而腦子裡本該存在的美好品質蕩然無存。

於是,在感到空虛、迷惘、焦慮的時候,他們也照樣天真地以為。透過外在物質的更大滿足,就能夠排除掉生活裡大部分的煩惱和憂愁。

事實上,的確如此嗎?

事實上,擁有這種心態的人,只能在物質的世界裡不斷地沉淪、糾結、矛盾、痛苦。

因為他們的心,早已被“物質”壓得喘不過氣來。

養心的至高境界:做減法

無疑,這類人也早已被思想裡的雜質給束縛了、操控了。

《莊子·逍遙遊》裡寫道: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小鳥棲息在樹上,所佔不過一根樹枝;鼴鼠飲河水,所需不過裝滿肚皮。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思想一旦有了雜質,就如同電腦裡積滿了垃圾,早晚會難以啟動電腦,而電腦也自然會出現毛病。

減掉貪念、慾念,不為物所累,消除佔有慾,才能清除思想裡的雜念。

如此,方能讓心靈騰出空間來,真正自在且輕鬆地休憩,獲得生機。

3:放下即是成全

人生裡,能夠成全你的,終究還是隻有你。

放下你對世間萬物的執著,減掉你對形形色色的貪念與痴念。

選擇做減法的人生,才能擁有舒適、自在與從容的生活。

這樣的你,才能真正主宰著生活,收穫到快樂和滿足感。

正如康德所說:

“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養心的至高境界:做減法

一個乞丐,他本應是自由的,可倘若一不小心做了個夢,然後又將夢裡的東西當真了。

於是,他就拼命地追尋、索取、佔有、爭奪、糾纏,然後滋生了永無止境的煩惱和憂愁。

忘記了初衷,迷失了自我,萬分投入,不斷地沉迷,假戲真做,直到自己陷入了執念之中,再也很難走出來。

有僧問大珠慧海:“如何求得大涅槃?”

答曰:“不造生死業。”

問曰:“如何是生死業。”

答曰:“求大涅槃。”

大部分的人,之所以修身養性,目的就在於求得涅槃,出離生死。

可大珠慧海卻回了一句等於沒說的話,更是讓人覺得困惑。

也許,修行的至高境界就在於此:既然你有了目的,又談何目的呢?

放下,才能成全。

正如你已然選擇了減法人生,又何必執著於如何減法呢?

養心的至高境界:做減法

努力做一個極簡的人,愛與不愛,不困惑;舍與不捨,不糾結;念與不念,不執念。

迴歸內心,淡然養心,迴歸心靈,淨化內心。

因為有度,所以從容,因為懂得,所以放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