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650年—721年),武則天、中宗、玄宗時宰相。本名元宗。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其父姚懿在貞觀年間曾任州都督。姚崇一生三次出任宰相,共居相位十年多。他挽救危局,整頓吏治,振興經濟,對開創開元之治、使唐朝重新走上繁榮和興盛道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稱“救時宰相”。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經科舉入仕,始授濮州司倉參軍,後又任司刑丞。他因執法公正,引起了上司的注目,連續晉升,不久任為夏官郎中,成為兵部的一名要員。後因受武則天賞識,被破格提升為兵部侍郎。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獎勵告密,重用酷吏,鬧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姚崇直言不諱地對武則天說:“自垂拱以後,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誣而死。告者特以為功,天下號為羅織,甚於漢之黨錮。”姚崇甚至以自身和全家人性命擔保,懇求武則天寬緩刑政。武則天聽了很高興,說:“以前宰相皆順成其事,使朕陷於濫施刑罰的境地,現在聽到你的話,很合朕的心意。”特賞給姚崇白銀千兩。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提升姚崇以夏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後兼相王府長史。不久,姚崇因母親年老多病,請求解職侍奉母親,武則天下詔讓他帶職回家。過了一個多月,姚崇復兼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姚崇上言:“臣事相王(李旦),不宜典兵馬,不是臣愛惜性命,只是這樣做對相王無益。”武則天認為姚崇的意見有道理,於是下詔改任他為春官(禮部)尚書。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為官正直,不畏權勢。當時,武則天的內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恃寵跋扈,橫行不法。長安四年(704年),張易之要把京城的十個和尚派往自己修造的河北定州的佛寺,這雖是一件小事,但姚崇為了遏制其氣焰,就是不同意這些和尚去定州。張易之因此記恨姚崇,暗中在武則天面前說他的壞話。武則天就借突厥犯邊之際,把姚崇調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後又改任靈道安撫大使。雖然他還是風閣鸞臺三品,但已無宰相實權。赴任前,姚崇推薦張柬之出任同風閣鸞臺平章事(即宰相)。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張柬之做宰相後,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朝中橫行不法、包藏禍心深感不安。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姚崇也正好從駐地靈武回京。張柬之便與姚崇密謀誅殺二張,恢復李氏。於是,他們率500名羽林兵,直接進入玄武門,殺死了二張。隨後,又對武則天施壓力,迫其將帝位讓給太子李顯。李顯復位後,以姚崇、張柬之為宰相。因姚崇有功,加封為梁縣侯,食邑200戶。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武則天遷居上陽宮,中宗李顯率百官問候起居。王公群臣相互慶賀唯獨姚崇嗚咽流淚。張柬之對姚崇說:“今日豈公流泣之時,恐公禍由此始。”姚崇說:“我服務於則天皇帝已經很久了,現在突然與她辭別,禁不住悲從中來。況且我以前幫你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別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中宗李顯聽到姚崇的這些話,便將其調離京城,出任毫州刺史。第二年,張柬之等人在流放中被害,而姚崇卻倖免於難。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後來,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發動政變,殺死毒害中宗李顯的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相王李旦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支援下,恢復帝位,李旦立李隆基為太子。景雲元年(710年)六月,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第二次當了宰相。

睿宗李旦雖拜姚崇為相,但朝政卻由武則天的親生女兒、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掌握。她干預朝政,也想走其母武則天的道路。為了防患於未然,姚崇和宋璟聯名上奏,建議將太平公主安置在東都洛陽,其餘掌握兵權的諸王派往各州當刺史,以確保李隆基的東宮地位。昏庸的睿宗如實將姚、宋的建議轉告給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李隆基也慌了手腳。為爭取主動,李隆基指控姚崇等挑撥皇上兄妹關係,應加嚴懲。於是,姚崇被貶為申州刺史,後又任揚州刺史、淮南按察史。在地方官任上,姚崇為官清廉公正,頗受百姓愛戴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決定再次起用姚崇為相。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在新來驛講武期間,密召姚崇前來,並徵求他對國事的意見。姚崇針對武則天以來的弊政和歷史教訓,提出十條挽救政治衰敗的革新主張。玄宗對姚崇的這些主張一採納,並且當時就拜其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姚崇第三次出任宰相,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藉此機會,姚崇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剝奪藩王軍權,限制外戚勢力,從而消除了引起動亂的隱患;大量裁減冗員,撤銷閒散官署;中央官和地方官相互交流,糾正長期存在的重內官輕外官的弊端。在姚崇的一系列措施下,開元年間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史稱“開元之治”,姚崇也因匡正時弊而被稱為“救時宰相”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等地連續發生嚴重蝗災。人們認為這是“天災”,滿朝文武也一籌莫展,只是一味求上天顯靈攘災,“坐視食苗不敢撲”,唯獨姚崇上疏主張撲殺蝗蟲,並提岀具體做法,還以官職擔保除蝗可成。姚崇的一番話堅定了唐玄宗的決心,詔令姚崇撲蝗。姚崇特派遣御史,取名“撲蝗使”,分赴各地,督促撲蝗。僅汴州一地就捕獲蝗蟲14萬石,而投入汴渠順流而下的不計其數。因為奮力撲殺,“蝗蟲日漸止息”,山東地區免遭了一場大災難。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唐代佛教、道教盛行,上至皇帝、皇后、達官貴人,下至豪紳富戶都利用宗教撈取好處。他們耗費巨資,大量建造佛寺、道觀,佔用大量土地。而這些寺院還享有特權,不向國家交納賦稅,僧人也不服役,因此“度人為僧無窮,免租庸者達數十萬”,造成國家財政日益枯竭。開元二年(714年),姚崇上疏玄宗,請求裁減僧人。他說:“但使蒼生安樂,即是福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壞正法。”玄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下令裁僧尼數三萬人,令他們還俗從事生產。玄宗還下令,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來;禁止鑄造佛像、傳寫經書;禁止建造佛寺;修繕舊寺,也要報請批准。這些措施無疑對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具有良好的作用。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開元四年,姚崇辭去宰相職務,但有關軍國大事,玄宗還是常聽取他的意見。開元五年春,玄宗將巡幸東都洛陽,太廟突然倒塌。玄宗詢問身邊大臣,大臣說陛下服喪未滿三年,巡幸東都不合天意。玄宗召姚崇詢問此事,姚崇回答說:“太廟大殿乃前秦苻堅所建,年月久遠,木質腐朽,必然會倒塌。但倒塌之日與行期相合,只是巧遇。”姚崇勸玄宗,巡幸東時東行。玄宗聽從了姚崇的意見。

開元九年(721年)九月,姚崇病逝,終年72歲。病危之時,他還囑子孫不要信佛,說:“死者是常,古來不免,所造經像,何所施為?”“釋迦之本法,為蒼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並囑薄葬:“吾身亡後,可殮以常服,四時之衣,備一副而已。”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唐玄宗對姚崇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為其撰寫碑文,讚譽姚崇:“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

後人常以“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並提,也把開元時期的宰相姚崇、宋璟比作貞觀時期的房玄齡、杜如晦。

姚崇,原名元崇,因為與一個突厥造反的首領同名,便改叫元之;又為了避“開元”年號之諱,改為單名崇字。姚崇一生歷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這在中國古代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實屬罕見。他最大的功績在於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他在唐玄宗即位之初就提出了著名的十條建議,掃除了政治積弊,社會風氣為之一變,被譽為“救時宰相”。

【衡水說】救時宰相姚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