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你認為一個人的強大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呢?你的答案可能是遇到困難時,不求助於他人,可能是痛苦時善於自我調節,不把壞情緒帶給別人,也可能是有能力去保護別人。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這些當然是一個人強大的外在表現,不過

我卻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一直保持真性情

,在任何時候都不用掩飾自己的情感,以偽裝來保護自己。可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難,因為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想做一個真性情的人,你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

在《易經》坤卦的第二爻,即六二爻有這樣一句爻辭:「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字面意思是正直、端方、宏大,不學習也未必不獲利。其中的直是正直,方是端方,大是胸襟闊大,用孔穎達《周易正義》的解釋是:「生物不邪謂之直,地體安靜是其方,無物不載是其大。」

這句爻辭的重點在後半句:「不習無不利。」這裡的不習,並非不去學習,

而是因任自然,不必執著地追求事功,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便能處處心安,這樣才能無所不利,一個人才變得真正的強大。

這跟我之前寫的《誠實是最好的策略》的意思是一樣的。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一、呂端推舉寇準

明代思想家李贄自題了一對聯語:「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個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呂端,是北宋時期有名的宰相,他為人正直,甚至可以說是性情中人。呂端雖然在小事上經常糊塗,在大事上卻從不糊塗,為官四十年從未遇到過磨難,實在難得。

為什麼一個敢於直言,保持真性情的人,在古代官場上卻沒人為難他呢?因為

他行事正直大方,有什麼看法從不藏著掖著,而是照實說出來

,不怕被人陷害,用他的話說是「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

呂端的真性情還表現在他推舉寇準為宰相。我們都知道這兩人都是當時有威望的名臣,時為宰相的呂端無論資歷還是官銜,都比小他26歲的寇準要大得多。可呂端卻從不去壓制寇準,而是非常信任和照顧他,還推舉他接替自己為宰相。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呂端的理由是,寇準經常直言進諫,即使朝中多數人對他有看法,也不怕惹火上身而主動抗遼,處處為國家利益著想,這樣的人完全可以勝任宰相一職。因此在宋太宗選擇新一任宰相時,所有人都認為呂端是最佳人選。

可呂端卻說,寇準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可見呂端並沒有爭權奪利之心,言行一致,行事光明磊落,完全不會為了利益而偽裝起來,說一些利己的話,也不必證明自己更強而接任宰相,而是舉薦比自己合適的人。因為他知道,一個人的強大不是看官有多大,而是敢於放下,怎麼做對就怎麼做,一切因任自然,能者居之,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真不多。

呂端的不習無不利,是他平時的敢於直言,在明君面前按照真性情在說話做事,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便發自內心的愛惜,即使讓他替代自己也願意。

這種胸襟和性情,心地光明,做到這一點就一輩子沒什麼可害怕的了,這樣的人才是真的強大。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二、聶政姐姐認屍

據《資治通鑑》記載,濮陽的嚴仲子為了殺掉跟自己有仇的韓景侯的弟弟俠累,於是花重金僱一名叫聶政為自己報仇。聶政並不接受,因為他母親尚在不肯去冒險,害怕自己死後沒有人照顧母親。直到母親去世後,聶政才肯為嚴仲子去刺殺俠累。

當聶政殺了俠累之後,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用刀子把自己的臉劃得面目全非,又自挖雙眼,毀容之後他又剖腹自殺,據說當時腸流滿地,十分血腥。不過韓國人卻不肯就此罷休,於是把聶政的屍體放在大街上,懸賞能夠辨明他身份的人。

可已經毀容的聶政沒有一個人認出來。後來聶政的姐姐聶嫈知道後,不顧自身安危跑到聶政的屍體旁失聲痛哭。她說:「我怎麼不知道你是軹人聶政呢?因為我還活著,你怕連累我才毀容不讓人認出來,目的是為了保護我。我怎麼可能害怕連累而埋沒你的英名呢?」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話剛說完,聶嫈就自殺了。姐姐的自殺,看似辜負了聶政的良苦用心,可是姐姐苟活著而埋沒了弟弟的英名,她也活得不心安。這時人的

理性已經處於下風,真性情的流露才是令人感動的。

姐姐聶嫈的行為,本身就代表著勇敢,她敢於放棄自己活著的機會而成就弟弟聶政的英名只是原因之一,最大的原因還是她在生死麵前一直保持真性情,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無論生與死,她都是受人尊重的。

聶嫈的不習無不利,就是明知道那個人是自己的弟弟,也不會為求自保視而不見,而是流露出真性情冒死相認。儘管結果看起來很差,畢竟她不是自殺就被人殺掉,可這種結果還是有利的——對聶政的英名有利,這比自己的苟活不知道有利多少倍。

肯付出生命去維護另一個人的名聲,真正強大的人才能做到吧。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三、劉邦的真性情

平民皇帝劉邦也是一個性情中人。當然,光靠真性情是當不了皇帝的,而是說他位居九五之尊也不丟真性情,不管說話還是做事都跟當年在老家時一樣。且不說劉邦仗著自己是皇帝變得強大,倒不如說他的平常心,他的因任自然,讓他變得一個真正強大的人。

有一次劉邦生病了,呂后請來了一位醫生給他看病。劉邦不僅沒有讓醫生治病,反而把他罵了一頓,賞賜了50斤黃金後就把醫生打發走了。劉邦為什麼在明明可以治好病的情況下,卻拒絕醫治呢?難道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他自己道出了原因:「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意思是我當年是一介布衣,以三尺劍奪取天下,這不是天命嗎?我的命是老天決定的,扁鵲在世也沒用。你可以不贊成這種聽天由命的思想,他坦然面對死亡,不像秦始皇那樣到處求長生不老藥,足見他內心的強大。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還有一次在宴會上,劉邦在殿上對父親說:「以前在沛縣時,您總是說我懶惰,整天像個無所事事的無賴一樣,說我不如二哥勤快。您看現在,我的產業跟二哥比,誰更大啊?」說完哈哈大笑,而群臣直呼萬歲,殿上歡聲笑語不斷,劉邦和父親的相處也其樂融融。

作為一個堂堂的皇帝,劉邦竟然在群臣面前揭自己當年的短,還當笑話來講,從不會藏著掖著,這便是一個人真性情的外在表現。加上拒絕治病,無所畏懼地坦然面對死亡,更是一種順其自然,勇敢灑脫的生活觀。

劉邦的不習無不利,就是他面對當年的短不加掩飾,想說就說,別人卻不會因為這一點而看不起他,他也不會在乎,反之所有人更加欽佩他,這便是無不利

。劉邦面對疾病也是如此,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該怎樣就怎樣,更是率性灑脫,沒有絲毫的畏懼感,這是他的不習;不管病情變好還是惡化,劉邦的做法讓人對生死又多了一份理解,它並沒有害處。

細讀《易經》: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保持真性情

從這三個故事看得出來,當我們面對生活的一切不確定性時,如果總是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花空心思包裝和隱藏自己,企圖走捷徑去解決,就適得其反,也是一個人軟弱和不敢正視問題的表現。這樣的人,可能換得一時的安寧,卻換不來一世的安寧。

記得有句歌詞:「內心的平安,那才是永遠。」倘若我們能保持真性情,不執著於物,不做違背良心的事前,才能永遠心安。

而一個人的強大,是不需要假借於外物的粉飾,故意裝出刀槍不入的樣子來的,只需保持真性情就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