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代名相寇準為何三次拜相,五次被貶,最終含冤離世?

寇準(961-1023),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

寇準勤奮好學且智慧超群,年僅19歲時就高中進士,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土”之說,可見他確是天才。

宋太宗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王安石稱其“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他雖三次拜相,卻五次被貶,最終晚景淒涼客死異鄉。直到10年後,宋仁宗才下令將他的骸骨歸葬故土。

一代名相寇準為何三次拜相,五次被貶,最終含冤離世?

一代名相寇準,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他的悲慘結局呢?

寇準高中進士,不久任巴東縣知縣、成安知縣,寇準體恤百姓,親民愛民,威信很高,該交稅時老百姓都會主動按時繳清稅賦,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出色的工作業績,年輕的寇準受到了宋太宗的賞識,不到30歲就進入北宋權力中樞,先後做了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

989年,一次寇準殿前奏時言辭犀利,對皇帝不留情面,宋太宗大怒,當即要拂袖而去。他竟然拉住宋太宗的衣服不讓走,非要把事解決了不可。敢拉扯皇帝,恐怕歷史上也僅此一人,寇準個性由此可見一斑。

“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

一代名相寇準為何三次拜相,五次被貶,最終含冤離世?

991年,中原大旱,滴雨未下,宋太宗詢問群臣原因,眾大臣們紛紛說是自然災害。寇準卻說:“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 此言一出,滿堂譁然,這將群臣的臉打得咣咣的。

太宗還算英明,事後單獨詔見了他,寇準將祖吉、王淮兩個小吏因貪汙罪被殺頭,而王沔的弟弟王準貪汙錢財千萬兩,卻僅受在大理寺受點皮肉之苦,宋太宗隨即“拜準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準與樞密院上司張遜關係不睦,某日一個瘋子在寇準馬前大呼萬歲,張遜得知後到宋太宗面前告發寇準。兩人在太宗面前激烈地謾罵、攻擊、撕扯,完全喪失了朝廷重臣的尊嚴。宋太宗“各打五十大板”,寇準貶為青州知府。第二年,宋太宗召寇準回京,封他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寇準兼管幹部任用,對不入他法眼的官員,尤其是出身南方的官員,一概不理,南方官員馮拯在太宗面前狀告寇準歧視南方人,利用職權壓制他,寇準死抓著太宗非要弄個是非曲直,搞得太宗不勝其煩,一氣之下將其貶謫至鄧州。

一代名相寇準為何三次拜相,五次被貶,最終含冤離世?

1004年,遼國南下,參知政事王欽若,樞密副使陳堯叟等強烈提議遷都、投降。寇準、畢士安等堅決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征,最後遼國請求和談,寇準極力反對,但懦弱的宋真宗還是接受了。雙方簽訂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宋真宗底線是150萬賠款,寇準強令代表不得超過30萬,最終宋朝以每年賠款30萬換來了邊境百姓安居樂業。

“澶淵之盟”後,寇準的權力和聲望達到了頂點,號稱北宋“五鬼”之一的王欽若在真宗面前丟擲了“賭博論”,誣陷這一切皆是寇準用真宗性命博自己好名聲,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宋真宗對寇準亦由感恩逐漸不滿,遂罷其宰相之職,將其貶到陝州。

寇準身在地方,但也時刻夢想回到朝中,機會終於來了,宋真宗幻想泰山封禪,朝內的王欽若、丁謂等人就投其所好,編造所謂的“天書”,一貫享有清正之名的寇準也迅速炮製了一篇天書,真宗一看寇準竟獻天書甚喜,自覺其經歷磨難終於變得融通,將其官復原職。

一代名相寇準為何三次拜相,五次被貶,最終含冤離世?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寇準並未如真宗所願,改善和同僚關係。一次百官同宴,寇準一時疏忽將湯汁灑於鬍鬚之上,時任參政的丁謂為了討好寇準,主動上前幫助他擦拭。但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怒斥丁謂:“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搞得丁謂無地自容,丁渭本就是睚眥必報小人,其暗誓必報此仇。

因宋真宗有病,劉皇后參預朝政,凡事皆問丁謂。寇準強烈反對劉皇后干政、丁謂專權,宋真宗同意寇準籌劃太子監國一事。當初寇準就極力反對立劉娥為皇后,現劉皇后的孃家人橫行霸道,霸佔老百姓的鹽井,傷及人命,真宗想大事化小時又是寇準堅持按律斬首。所以舊恨新仇一齊算,自此劉皇后與丁渭一拍即合結為後黨,站在寇準完全對立面伺機致其於死地。

一代名相寇準為何三次拜相,五次被貶,最終含冤離世?

真宗逝後十天,寇準被丁渭貶邊遠的雷州,1023年,62歲的寇準在雷州悽然離世。

縱觀寇準一生幾起幾落,固有劉娥等人陰謀陷害,當然更有其剛硬不懂融通,寇準用自己的任性和高調,終使自己悲劇一生,亦是性格決定命運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