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蜀漢國都被圍時牆高糧足,劉禪為何卻選擇投降?四大難題無人可解

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姜維率軍退守劍閣,阻擋鍾會大軍。鄧艾趁機率三萬精銳從陰平沿景谷道向南轉進,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越過七百餘里荒無人煙的險域,進入益州境內。隨著不斷深入,鄧艾大軍在綿竹與諸葛瞻相遇,兩軍交戰,蜀軍大敗,綿竹就此陷落。此時蜀漢境內的防線幾乎全無,鄧艾遂乘勝追擊,一路平推至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蜀漢都城成都。

蜀漢國都被圍時牆高糧足,劉禪為何卻選擇投降?四大難題無人可解

三國時期成都城劇照

面對鄧艾大軍,蜀漢後主劉禪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直接開城投降。要知道,成都牆高城堅且糧草充足,堅持一段時間完全不是問題,加上蜀漢兵力充足且已經有部分將領率軍回援成都,劉禪為何就這麼輕易就投降了呢?在子淵看來,劉禪的輕易投降之舉雖然看來不免可惜,但此時的蜀漢卻有四大難題無法解決,劉禪想必也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出城投降的。

蜀漢國都被圍時牆高糧足,劉禪為何卻選擇投降?四大難題無人可解

魏將鄧艾劇照

第一,蜀漢和曹魏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進行推算,曹魏滅蜀之時,治下430萬人,士兵就有50萬之眾;蜀漢人口只有90多萬,兵馬不足10萬,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大。曹魏這次派出只十八萬大軍,蜀漢方面就已經難以應付,那如果曹魏五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呢?這一差距的原因在於曹魏據有司隸、徐、青、豫、冀、並、幽、兗、涼、雍十州和荊州、揚州的部分地區,幾乎佔據了所有的膏腴之地,人口眾多且土地肥沃,恢復元氣的速度是蜀漢的幾十倍。為解決這一難題,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渴望突破曹魏防線並擴大蜀漢地盤,以增加蜀漢得到天下的砝碼,否則蜀漢只能被其活活耗死。可惜,諸葛亮畢生也未能北伐成功,姜維北伐也戰果寥寥。

蜀漢國都被圍時牆高糧足,劉禪為何卻選擇投降?四大難題無人可解

三國鼎立形勢示意圖

第二,益州上下民心思安。蜀漢一直貫徹以攻為守的策略,幾十年來不斷北伐,卻是徒勞無功、浪費民力。在這種情況下,益州之地漸漸疲敝,百姓渴望停止戰爭、休養生息,益州士族也不願再為戰爭出力。於是在魏滅蜀過程中,不僅有蔣舒、馬邈等蜀漢將領選擇歸降曹魏,還有譙周等蜀漢大臣力勸後主劉禪放棄抵抗。不難發現,此時無論朝臣還是百姓都不願意再進行戰爭,劉禪眼見朝野如此,只能無奈投降。

蜀漢國都被圍時牆高糧足,劉禪為何卻選擇投降?四大難題無人可解

蜀漢丞相諸葛亮劇照

第三,諸葛瞻兵敗後益州震動。作為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蜀漢政權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人們對將他視為諸葛亮真正的傳人,也是蜀漢政權的重要精神支柱。魏將鄧艾侵入益州之後,諸葛瞻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禦綿竹。對於這場戰爭,蜀漢君臣寄予厚望,劉禪甚至將守衛成都和宮廷的精銳都交給諸葛瞻。然而諸葛瞻的才能卻不足其父萬分之一,面對鄧艾的疲憊之師,卻依然被打得節節敗退,蜀軍死傷慘重。當諸葛瞻與諸葛尚戰死沙場的訊息傳回成都時,朝野震動,蜀漢君臣幾乎失去了抵抗意志,——連諸葛武侯的兒子都敗了,益州還有何人可以阻擋鄧艾?況且諸葛瞻把益州僅剩的家底都敗光了,雖然永安、南中等地還有一些精銳軍隊,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蜀漢國都被圍時牆高糧足,劉禪為何卻選擇投降?四大難題無人可解

諸葛瞻劇照

第四,後主劉禪無法透過遷都來繼續抵抗。中國歷史上遷都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了國家進一步發展遷都,將割據時期的國都遷到可以經略天下的地區,主要發生在王朝建立前期;第二種就是為了國家延續而遷都,主要發生在國家衰弱之時,為暫避敵人鋒芒而做出的無奈選擇。戰國時代的楚國就是透過遷都壽春以躲避秦國大軍,東晉和南宋等王朝也是透過遷都得以延續百年。

蜀漢國都被圍時牆高糧足,劉禪為何卻選擇投降?四大難題無人可解

後主劉禪出降劇照

然而蜀漢政權就只有一個益州,北方是強敵,東方是孫吳政權,只能向南遷。可是南方地區人煙稀少,又是崇山峻嶺,根本沒有適合蜀漢政權寄居的城市。加上蜀漢國力微弱,沒有設定陪都,因此倉促之間根本無法透過遷都的方式儲存政權。更為重要的是,蜀漢大臣之中,還有多少人願意跟隨劉禪流亡,益州百姓也會像當年追隨劉備一樣隨劉禪遷走嗎?綜上述四點,蜀漢天時、地利、人和皆失,劉禪只能遵循天道,以投降方式結束蜀漢的歷史,以安樂公的身份過完一生。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