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他是大明王朝的幽靈,明成祖終生都在尋他,結果催生兩大奇蹟

他是大明王朝的幽靈,明成祖終生都在尋他,結果催生兩大奇蹟

文:寇研(讀史專欄作者)

大明王朝開國之初,朱元璋便將嫡長子繼承原則寫進了祖訓,但在他死後一年不到,燕王朱棣便發動“靖難之役”,討伐朱元璋欽定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四年後,朱棣成功取代侄子的帝君之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作為一位偉大的君主,朱棣一生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將帝國領域不斷擴大,實現了萬邦來朝的盛世。

但在為自己偉業孜孜不倦奮鬥的那些歲月裡,終其一生,朱棣都馬不停蹄幹著另一件事:尋找朱允炆——這個當年被自己叔父逼得跳進火海的年輕皇帝,如同幽靈,始終遊蕩在大明王朝的上空,潛伏在朱棣的帝王魂魄中。

01

朱棣,從燕王到明成祖,他一生的輝煌,始於南京皇宮的一把大火。

1402年六月,“靖難之役”的第四個年頭,朱棣終於殺進了南京金川門。此時,朱棣勒馬遠望,四年來出生入死,終於勝利在望。正在他無限暢懷之時,卻見南京皇宮騰起一片大火,火勢滔天,映得天空一片血紅。

金碧輝煌的皇宮頃刻間化為廢墟,待火勢頹靡,宮人從中拖出幾具焦屍。屍骸已面目全非,但朱棣毫不遲疑,衝上去望著其中一具哭訴道:“侄啊,你咋這麼傻呢,我來幫你清除奸臣,你何苦如此?”(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

關於這一幕,史家大都認為朱棣有作秀嫌疑。急於與一具焦屍認親,無非是要讓讓天下人相信:第一,建文帝已死,第二,建文帝非他殺。

七月,朱棣即位。在他屠戮建文帝的擁護者、忙著清理“先帝”存在的痕跡時,皇宮內外,流言四起。

人們暗中傳播著這一資訊:建文帝沒死。流傳甚廣的有三種說法:

第一,南京皇宮起火是真的,但建文帝是否被燒死,存疑。朱棣鑑定的那具屍骸,乃太子朱文奎。朱棣雖親自作祭文追悼建文帝,卻不曾為其修建墳墓。

第二,南京城破,建文帝原想自殺,卻被親信攔住。透過暗道,建文帝終逃出生天。這個版本中,大明王朝的開山祖師朱元璋出鏡了。說這暗道實則是從前太祖派人挖掘,以備不時之需:“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二丈,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

第三,建文帝出逃後,削髮為僧,四處流徙、避禍。足跡多在山高水深、人跡罕至的中國西南,比如雲南、四川達州等地,並在貴州某村留下了“紅崖天書”。最後,建文帝出逃海外。

由此,傳說彌久,歷經數年,建文帝的下落,與傳國玉璽和氏璧下落、武則天為何立無字碑、宋太祖之死,一道成為“中國歷史上四大奇案”。

但任由這些傳說徑自成長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始作俑者還是朱棣自己。篡權上位,帝座畢竟坐得不踏實,對於建文帝下落,本著寧可信其有的原則,稱帝不久,朱棣便陸續派出多路人馬打探建文帝蹤跡。

其中最有名兩隊人馬,一是派出海外的鄭和船隊,二是讓胡濙在國內各處名山大川尋仙訪道的部隊。

他是大明王朝的幽靈,明成祖終生都在尋他,結果催生兩大奇蹟

02

鄭和原本不叫鄭和,叫馬三保,與朱棣相交軍中,對其有過救命之恩,後為朱棣大加寵信,賜名鄭和。

1405年,是朱棣稱帝的第三年。其時,建文帝君臣清洗殆盡,帝位稍穩,又加前幾年的“靖難之役”,叔侄亟亟於奪嫡,無暇顧及百姓死活,人們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作為一位有宏願的帝王,按理朱棣此時應大力恢復國民經濟,以獲取民眾支援。朱棣卻斥巨資,資助鄭和出使西洋。

此次出海,專門製造的大船,每艘“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僅這船就多達六十二艘,船上載有為覲見沿途各國皇族而攜帶的大量的金銀財寶,另有職業軍人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

這個亮瞎人眼的盛大的出海規模,讓史家大為迷惑。有人認為這隻兩萬多精兵組成的隊伍,分明不止是為了外交,而是備戰。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歷時兩年多,於1407年回到南京。雖然鄭和帶回了許多國家願與大明交好的資訊,還有許多新鮮故事和新鮮玩意,朱棣到底是不滿意。

於是,鄭和僅在南京修整了十天左右,朱棣便迫不及待下旨讓他再一次出使。

第二次出使,歷時一年,鄭和又遊說了一批小國家前來“朝貢”,但朱棣仍然很不滿意。這一次在鄭和船隊回程尚未抵達南京時,朱棣就下詔讓他別回來了,直接開始第三次出使……

從1405年至朱棣逝世,整個永樂朝,鄭和和他的船隊都耗在了海上。

1421年正月,鄭和第六次奉命出使西洋。依照行程安排,船隊該於次年八月返回,但有些船隻從隊伍中走散,一直漂流海上,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去世。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將這一年改元洪熙元年,而這支漂流海上的神秘船隊仍奉行著宇宙間並不存在的“永樂二十三年”。

1430年,大明王朝又進入了明宣宗時代。朱瞻基是當年朱棣無比寵溺的皇太孫,甚至因了這個能幹的孫子,他才沒有廢掉他肥胖老爸的太子之位。朱瞻基想繼承祖父宏願,繼續開拓大明王朝的航海事業,再次派鄭和船隊出海。無奈因經費不足,此次出使,終於在三年後被徹底叫停。

於是,朱棣開拓的大航海時代,歷時28載,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永遠停在了我們從小便背熟、朗朗上口的“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船隊每一次出使歸來,必得到朱棣的豐厚獎賞。好大喜功的朱棣眼見得自己親自締造的“萬邦來朝”,定也有非常的成就感。但在他統治22年中,他強迫症似的命令鄭和一次又一次馬不停蹄的出使西洋,或也見得,他對出使成果未必真的滿意。

或許在朱棣的與建文帝的幽靈鬥爭的內心,外交上的成功於雖是盛世佳話,到底也無法慰藉內心的恐懼。

有首歌裡唱“我要找到你,不管南北東西”,或許這也是朱棣的心聲。早在鄭和第一次出使未帶回令人滿意的答案,朱棣便開啟了第二條尋人路線。

他是大明王朝的幽靈,明成祖終生都在尋他,結果催生兩大奇蹟

03

如同建文帝遠遁海外的傳言,建文帝落髮為僧的傳言,也在朱棣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記。

1407年,朱棣派戶科給事中胡濙遍訪各處宗教勝地。如果說鄭和是以外交名義尋找建文帝,胡濙則是找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來頂鍋。他就是張三丰。

張三丰的傳說始於洪武年間,據說朱元璋對這個奇人很感興趣,也差人找過,最後不了了之。

而朱棣派出的胡濙領銜的專門工作小組,和鄭和船隊出使西洋一樣,前後歷時數年。

1416年,胡濙在外探訪十年後,還朝彙報,卻都是些道聽途說,沒有可靠訊息,朱棣不滿意。這一年,胡濙母親去世,循例,胡濙該離職“丁憂”,為母守喪。朱棣卻“奪情”起復,不放其回家。

古代君臣之間,只有特別重大、重要的事,才能“奪情”。由此可見建文帝這個幽靈對朱棣內心的蠶噬。

但就如鄭和屢次出使西洋,意外創造了王朝大航海時代的曇花一現,胡濙以尋張三丰為名的探訪,意外帶來了武當山道教文化的繁榮。

胡濙在數年探訪中,雖不見建文帝的蹤影,卻獲得了不少關於張三丰的傳說,並將之呈報給朱棣。傳說聽得多了,朱棣也對這個人感興趣了。不差錢的朱棣決定大修武當山道觀。

他是大明王朝的幽靈,明成祖終生都在尋他,結果催生兩大奇蹟

朱棣下令徵集民工三十多萬,開始了這一龐大的工程。武當山道觀以皇宮為參考樣本,擁有玉虛宮、遇真宮兩個主要建築群落,圍繞這兩個主題建築,又建堂、祠、廟、壇以及房間多達千餘間。其中,主殿真仙殿,供奉著這位神龍不見首尾的奇人張三丰。

修建過程中,有人上報在武當山頂見到五色雲,如此祥瑞,又讓朱棣樂呵了好一陣,這一樂呵,便又下令在玉虛宮、遇真宮外,加修了元和觀、復真觀、紫霄宮等數座大殿,還在武當山狹窄的天柱峰頂蓋了一幢銅鑄建鎏金的金殿。殿中所供真武大帝神像,據說是按朱棣本人設計……

由此,砸了舉國上下無數財力、人力修建而成的武當山皇家道觀建築,因其氣勢宏偉、規模龐大、佈局華麗等,一躍成為中國建築史中最有代表性的道宮建築群。

但當朱棣化身真武大帝,雄踞武當之顛,俯瞰中華大地時,內心的陰影仍未被驅走。1419年,朱棣任命胡濙為禮部左侍郎,出巡江浙一帶。這一找,又是四年。

當胡濙再次還朝時,距朱棣逝世已經一年不到了。

04

1423年七月,朱棣率三十萬大軍遠征韃靼,在宣府小住時,胡濙前往覲見。據載,君臣二人徹夜密探,內容雖未有記載,但時人、後世人揣測,想來不過是建文帝下落之事。

民間傳言,胡濙覲見成祖時是這麼說的:“某固在,然天命人心去之久矣,無能為也。不若姑置之度外,在陛下,成就聖德。在彼,獲終餘年。”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建文帝身在人間,但此事經年,陛下您開創的王霸大業已證明您乃天命之子,不如就此放手。在您,是聖德,在他,是安享餘年。

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經過漫長的二十一年的尋蹤,身心俱疲的朱棣終於願意和這個困擾他和他的王朝的幽靈和解了。這次密談後,朱棣精神大為鬆弛,詔諭禮部尚書呂震,下詔赦免了當年建文帝涉案的相關人員,給還田產。

八個月後,朱棣在遠征途中病逝,長眠北國草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