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昌平區的天壽山麓,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每年遊客絡繹不絕。明十三陵,顧名思義,埋葬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然而明朝一共是十六位皇帝,那麼缺的那三位是誰呢?他們為什麼沒有被葬在這裡?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第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出身貧苦,世代務農,原本應該種田的朱元璋,因為元朝末年的天災和暴政,全家餓死,他不得已去了寺廟當和尚,然而饑荒使得寺廟也無法供養僧人的基本保障,朱元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參加了起義軍。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他一路往上爬,從小弟爬到了軍隊的主帥,統領一軍,就這樣佔據了半壁江山,滅掉了元朝,建立了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恢復經濟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史稱“洪武之治”。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朱元璋曾考慮過遷都,命令太子朱標去考察西安和洛陽的地形情況,可是世事難料,太子在考察回來後就一病不起,壯年去世。年近七十的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悲痛欲絕,再也沒有心情和精力考慮遷都一事,這成了朱元璋至死都未完成的遺憾。1398年,朱元璋駕崩,享年七十歲,葬於南京的紫金山孝陵。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第二位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孫子,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性格溫順,溫文爾雅,重用儒生,缺乏治國才幹,多是紙上談兵。早在他為皇太孫時,就受到來自叔叔們的威脅,他們擁兵自重,視其為黃口小兒,驕橫之情溢於言表。於是朱允炆一直在思考,怎麼增強自己的權力,於是在他即位之初,就以“莫須有”的罪名下令削藩,削除他叔叔們的爵位,削弱各封國的勢力。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然而朱允炆年輕氣盛,操之過急,暴力過激,最終導致燕王朱棣的反叛,發動了靖難之役。在混戰中,朱允炆消失於宮中的一場大火,從此下落不明,成為了千古謎案,他的屍體至今都未找到。

燕王朱棣自登基以後,就遷都北京,從此北京就一直是明朝的都城,從朱棣開始的皇帝都葬於明十三陵。除了明代宗朱祁鈺,這是為什麼呢?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這還要從明初開始說起。明朝打敗了元朝,蒙古族從哪兒來的又回了哪兒去,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惠宗逃回草原後,仍然以“大元”為國號,史稱“北元”。北元分裂成東西蒙古,明朝稱東蒙古為韃靼,西蒙古為瓦剌。統治中原一個世紀的蒙古族自然是不甘心,蒙古騎兵經常騷擾明朝的邊境,為此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親自作戰防禦。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西蒙古),卻接連遭到襲擊,損失慘重,瓦剌在土木堡將剩餘明軍徹底擊潰,並且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堡之變”。一時間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都以為要重演北宋的靖康之變。為了穩定人心,需要立即重新立一個皇帝,時皇太子年幼,怕主少國疑,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擁立為帝,即明代宗,遙尊哥哥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即位後,立馬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瓦剌軍,鞏固了明朝的統治。

沒想到的是,瓦剌發現俘虜了朱祁鎮後沒有撈到好處,留著他也沒啥用,就又給放回明朝了。朱祁鈺已經當了皇帝,嚐到了甜頭,自然不願將皇位重新還給哥哥,於是在朱祁鎮剛回京後,就將其軟禁在南宮,一關就是七年。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為了防止哥哥與舊臣暗中聯絡,朱祁鈺將南宮周圍的樹全部砍掉,防止有人爬樹越牆。他派人嚴密看管哥哥,緊盯他的一舉一動。為了讓皇位永遠在自己這一脈傳下去,他想廢掉哥哥兒子的皇太子身份,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為此賄賂朝臣,殺死提出反對意見的人,終於達成了目的。估計是老天也看不下去了,朱見濟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就夭折了,朱祁鈺精神上也受到了強烈的打擊,竟然一蹶不振,後來染上了重疾,連床也下不來了。

1457年,正在朱祁鈺病重之際,幾位大臣暗中將囚禁的哥哥朱祁鎮扶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奪門之變”。聽到明英宗復辟的鐘聲,虛弱的朱祁鈺只說了三個字:“好,好,好。”喘了幾口氣後,就面朝牆壁躺下了。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明十三陵少了哪三位?他們為何不被葬於此處?

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三天後,就在朝堂上說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喝粥了,大臣們都嚇得不敢說話。一個月後,弟弟朱祁鈺就離奇死亡了。

朱祁鎮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按照親王的禮儀葬在北京的西山。於是,朱祁鈺成為了明朝自遷都北京以後,唯一一個未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