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這位三國時期的張溫名不見經傳,卻因為兒子載入史書

歷史人物重名的情況並不罕見,例如“張溫”這個名字,史書中記載的就有好幾位,來自不同的朝代。在這些“張溫”中,較為知名的有生於東漢末年的兩位。

第一位張溫字伯慎,是南陽郡穰縣人,官至太尉。韓遂、邊章在西涼作亂,中平三年(186年),張溫奉命討伐,結果與當時是他下屬的董卓結下了樑子。當時張溫用詔書召見董卓,可董卓過了很長時間才來,張溫因此責備董卓卻遭到了董卓的頂撞。孫堅建議張溫依照軍法,以不按時應召為罪名處死董卓,卻被張溫拒絕。

這件事情為張溫的慘死埋下了伏筆,後來董卓掌控朝政,因為張溫與董卓不和,導致董卓誣陷張溫,最後張溫在鬧市上被活活打死。

這位三國時期的張溫名不見經傳,卻因為兒子載入史書

張溫死於董卓之手

另一位張溫字惠恕,是吳郡吳縣人,在上一位張溫死後不久降生。這位張溫出身於江東大族“吳郡張氏”,吳郡張氏也就是當時的吳郡四姓“顧陸朱張”中的張。張溫曾孫權命出使蜀漢,調解兩國關係,張溫此行的表現也很不錯。

然而張溫卻遭到了孫權的忌憚,一方面源於他對蜀漢政治的大加讚賞,另一方面則是他名聲太盛,使得孫權擔心他不受自己的掌控。後來暨豔事件爆發,孫權趁機給當初引薦的暨豔的張溫安上罪名,六年後張溫病逝。

以上兩位張溫在《三國演義》中都有登場,前者在宴席上被董卓命令拖出斬首,首級被呈現在眾官面前。後者出訪蜀漢時,同秦宓辯論,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兩段故事情節是印象深刻的。

而在三國時期,曹魏同樣有一位張溫,此人是安定郡烏氏縣人,是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趙王張耳的十六世孫,官至太官令。

這位張溫英年早逝,一生中也沒有什麼突出的事蹟,但是他的兒子張軌成為了“十六國”之一的前涼政權的奠基人。

這位三國時期的張溫名不見經傳,卻因為兒子載入史書

前涼是“十六國”之一

張軌於永寧初年(301年)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他重用當地大姓,平定涼州內亂、建立學校、發展經濟,還多次出兵向朝廷增援。當時的西晉既深陷內戰,又有胡人伺機入侵,相比較之下,張軌的涼州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因而成為了很多中原人士的避難所。

後來北方被胡人政權所佔據,唯有涼州一直由張軌後人統治,張軌在西晉滅亡後成為了實質獨立的政權,史稱前涼,從301年張軌就任涼州刺史到376年張天錫向苻堅的前秦投降,張軌及後人一共統治了涼州75年的時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