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秦相李斯與古箏

揚州幽韻古箏,精工細作,面板要經過長時間的風乾和儲存,音梁的位置和木質質量優質,無塵車間,油漆環保,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音色完美。

秦相李斯與古箏

李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帝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

很多古箏論文一旦涉及到古箏文化時,往往會把李斯的一句話拿出來作為證據,這就是“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並且經常會有人表示,這是李斯對秦國古箏藝術的讚賞和肯定,這樣的文章我很是看過一點。很多人也就把古箏順勢稱為“真秦之聲”。

秦相李斯與古箏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李斯,作為一個歷史名人,他對古箏的態度真是像一些古箏論文上理解的那樣嗎?

目前,關於李斯和古箏之間,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一篇文章《諫逐客書》。在這篇文章裡他提到了箏。所以,一般來說我們必須從這篇文章入手來分析。但是,可是,但可是,可但是,這篇文章是該死的文言文,還是先秦時期的,這比較難看懂。我覺得,大概第一個人在引用時發生了誤讀,所以後來很多人也就以訛傳訛了。搞得好像李斯就是古箏藝術的堅定支持者一樣。不知道為何大家在引用這樣的一段資料時,竟不去好好查查原文,看看第一手資料。

其實,只要具備一點文言文閱讀能力,大致看一遍李斯的這篇《諫逐客書》,就能明白李斯的原意到底是什麼。“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確實有這一句。但是這句話是不完全的,它還有下文,必須聯絡在一起看,不然就斷章取義了。

這段文字應該這樣來擷取:“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大概翻譯成現代人都看得懂的白話文就是:敲著瓦盆,彈著箏,拍著大腿,嗷嗷唱歌,搞的人非常爽的,這是秦國的地道音樂。那鄭衛的民間小調靡靡之音(這可是孔聖人評價的),《韶虞》《武象》等樂曲(這個了不得,大概屬於歡樂頌級別的),卻是外國的音樂。可如今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瓦盆音樂,而用鄭衛之音,不彈箏了改用《韶虞》等音樂,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些外國音樂更加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罷了。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李斯把箏拿出來說事是要做什麼了吧!這廝是拿箏和韶虞武象做對比,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啊!這裡大概還得給一些古箏論文寫作者普及一點歷史常識。

李斯是戰國末期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的。李斯並不是秦國人,卻跑到秦國服務。當時秦國的外來人才很多,李斯就是其中一個。但是一段時間裡,由於外來人才對本國人產生了競爭,於是有些秦國貴族便給秦王施加壓力,讓他驅逐這些沒秦國戶口的外來戶。李斯得到了這個訊息,便給秦王上書,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在這篇千古名文中,李斯明確地闡明瞭自己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只要是人才,就應該使用,並不是本土的就好。他在文章中舉了大量例子,比如提到秦王比較喜歡的和氏璧啊,太阿劍什麼的寶貝,沒一個是秦國本地出產的。然後就提到古箏,這個上面已經翻譯過了。總之,他是在做一個類比,以此來說服秦王改變驅逐外來戶的這樣一個主張。

所以,李斯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中,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提到了古箏的。這段記載一方面可以說明古箏是秦國的一個特色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在當時來講,古箏的地位最起碼從宮廷角度來說,是在《韶虞》、《武象》等之下的。我們不好說李斯是不是真喜歡古箏,但是從他的這篇《諫逐客書》裡,從這篇第一手資料來看,他是在拿古箏與《韶虞》做對比,說明自己的政治主張,這裡應該不存在他對古箏的讚美。所謂的“真秦之聲”,最正面的理解也是一種對當時文化狀態的客觀描述,而不能隨便看成是讚美之詞。

當然,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某個人,哪怕是某個極其權威的人物,他的評價也未必真有價值。即使李斯說古箏藝術是垃圾,這也無傷大雅,無損於古箏的藝術價值。真正有傷大雅的是一些文章作者對文獻的一知半解,以及不負責任的治學態度。

秦相李斯與古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