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道光這題目滿朝文武只有曾國藩答出來了

道光這題目滿朝文武只有曾國藩答出來了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死了,他立下了四條遺囑,大意是這樣的:一是不要“郊配”,二是不入家廟,三是不搞歌功頌德的碑文,四是除幾個舊衣服展出以示節儉和留念外,其他東西不做文物。道光帝怕兒子和大臣不照辦,特別在遺諭中十分堅決地說:“若繼體之君、顧命之臣不遵朕諭,任意強行,則是甘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誣朕以不德不孝。”道光都說到這個份上,咸豐是照辦還是不照辦?

面對父親的這道十分嚴厲的遺囑,咸豐左右為難,特別是第一和第二條,遵從吧,“政治上很不正確”,違背了禮制,甚至會動搖統治基礎。不遵從吧,雖然政治上也正確,維護了禮制,卻又違背了父親的意願,成了“不孝不忠之人”。無論遵從還是不遵從,都不是很妥當。正月十六日,咸豐皇帝下旨,要求大臣根據道光皇帝的“不庸郊配不庸廟袝”二條,認真討論研究並報告皇帝。經過開會討論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道光皇帝有著豐功偉績,郊配絕不開改變,廟袝尤其在所必行,道光皇帝“偉大的謙虛”不必遵照執行。朝臣一致這樣認為的背後,一是政治正確不違背禮制,二是遵照慣例總沒有錯,三是大家都這麼認為。

道光這題目滿朝文武只有曾國藩答出來了

偏偏禮部侍郎曾國藩覺得不宜這樣“簡單粗暴”,他經過認真考慮,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理有據,實事求是,幫皇帝找到了解決難題的辦法。咸豐皇帝看了,眼前一亮,並親筆批示:侍郎曾國藩所奏,頗有是處。其餘京堂及科道等所奏,各抒己見,殊少折中。各折均著發還。皇帝的意思很明顯,只有曾國藩講得很對,其他大臣都沒有講中要害。第二天皇帝還召見了曾國藩,聽取了曾國藩的詳細彙報,對曾國藩印象更好了,又高調錶揚了一番。第三天專門下旨,要大家多向皇帝提出寶貴意見。曾國藩又是怎麼幫助皇帝解決這個兩難問題,讓咸豐皇帝眼前一亮呢?

曾國藩的意見很清晰,邏輯上十分嚴密。他說遺命無庸廟袝,考古準今,萬難遵從。古代的宗廟分家廟和遠祖廟(又叫祧廟)。家廟主要是祭祀七親,就是始祖廟和六親廟(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親、高祖的祖父),也就是講,家廟只有七個指標,七個之外的就要遷走,遷到遠祖廟。遠祖廟即祧廟,主要是家廟中始祖和六親以外的,輩份比較遠的都要依次遷入祧廟合祭。真正有豐功偉績的可以不遷,叫“不祧”,這個也不佔七廟的“指標”。道光皇帝說不用廟袝,就是說自己不用入家廟,估計是因為晚年發生的鴉片戰爭,割地賠款,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但古代的家廟,無論是皇帝家的,還是士大夫家的,都是祭七親,七親最近的就是父親,皇帝的家廟沒有父親的神主,就不完整的,就變成了六親不認,這個當然是不行的,

道光這題目滿朝文武只有曾國藩答出來了

至於無庸郊配一條,曾國藩說不敢從者有二,不敢違者有三,曾國藩建議這條可以遵從。郊配是古代皇帝郊天祭祀時,以先祖配祭。曾國藩說應該郊配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道光皇帝有這麼偉大的功績,如果不郊配,幹部群眾都不會答應。二個是道光帝雖然是偉大的謙虛,但國家有慣例,不郊配也不行。不過,曾國藩分析,道光皇帝不允許郊配也有深意,不能不認真對待:一是郊配配位有限,不縮減就會要擴建。二是歷史上先前隨意增配之後隨意罷祀不少,這個很不嚴肅。三是清朝之前各位皇帝的遺命都得到認真執行,道光自處卑屈,處列祖於崇高,這個大孝大讓的美德,要是不不遵從,也屬不妥。

曾國藩的建議就是“無庸廟袝”這一條無法遵從,這個確實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不庸郊配則可以考慮。一條遵從一條不遵從,總體上做到了既守了禮制,又全了孝道,難道咸豐皇帝眼前一亮。這個奏摺是曾國藩上書言事的第一道奏摺(之前的奏摺是謝恩折,是別人代遞的),摺子體現了他一貫的說話和辦事風格: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實事求是。39歲的禮部侍郎第一個摺子便受到了皇帝高度評價,恐怕不只是皇帝眼前一亮,估計滿朝文武都為之一驚,這個小個子湖南人,確實不一樣!

圖片來自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