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中國古代有專設史官,記錄和編撰歷史。史官分為記錄官和編纂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上個朝代的歷史。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皇帝不得閱讀記錄官的作品,這幾乎是行規了。不過,這其中也有例外。

唐太宗因為玄武門事變,害怕史官“胡說八道”,所以多次向房玄齡和褚遂良提出看“起居注”,因而留下了干預史官的罵名。趙匡胤因為“黃袍加身”也提出過看看記錄官如何寫的,結果被殘忍拒絕。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我們現在所閱讀的諸如《二十四史》之類的史書除了《史記》以外都是在王朝終結之後所書寫,所以寫作的時候一般不會太受當局的影響。當然,影響也有一些,比如《三國志》寫於晉朝,就不敢把魏國說得太不好,而作者陳壽是蜀國史官出身,出於感情原因也沒有把蜀國寫得太不堪。結果,吳國表示膝蓋好疼好疼。

因此,那些正史雖然多少會受當局影響。但是畢竟時過境遷,偽造一大段歷史也很困難,所以總體而言真實性還是有保證的。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不過,縱觀中國古代各王朝,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明史》。

滿清編寫明史用了145年時間,分別在三個時間點進行主觀性的發揮創作:

第一次是在1644年入關後,設立專項部門修《明史》,實際上幾乎就等於是沒寫;第二次是在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這一年康熙下旨修《明史》,三度修改後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正式發行;第三次是在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1773年,當時為了撰寫《四庫全書》,幾乎把明朝皇帝宮中起居的部分全盤刪改。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眾所周知,史書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皇帝在宮中的起居記錄,而記錄明朝皇帝宮中起居、詔書等個人事務的史書叫《明實錄》。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約兩百五十年的大量資料,具有重要史學價值,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基礎史籍。其中建文朝實錄附於《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於《英宗實錄》中,思宗崇禎朝、安宗弘光朝、紹宗隆武朝、昭宗永曆朝因戰亂無實錄。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然而在清朝“文字獄”和《四庫全書》的影響下,《明實錄》基本上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就連朱元璋的畫像,都成了鞋拔子臉……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不過,清朝時期的上流社會中,“明粉”也很多。

明朝滅亡後,作為明朝的“臣子”朝鮮自主編著了多部明朝史籍。清朝時期下的朝鮮雖然在對宗主國的正式公文上不得不用清朝年號,但國內依然長期沿用明崇禎年號,以至出現了“崇禎百五十六年”之類的紀年。

現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島國借閱資料

在1773年左右清朝修《明史》時期,一些史官偷偷把《明實錄》抄錄,後來運到日本,現收藏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也是因為那段“黑暗時期”,如今當代文史學者為了研究明朝歷史,不得不去日本、歐美等西方國家借閱資料,反覆對比去論證。

不得不說,這真的很悲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