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最混亂時期,國家太多隨時可能被滅,皇室間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西晉王朝滅亡後,公元317年,鎮守建康的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十六國”史稱源出於北魏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為十六”。

中國最混亂時期,國家太多隨時可能被滅,皇室間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0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十六國之後,從公元420年開始,再到之後的169年,則是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也是一段分裂、動盪的時期。這個時期,前有東晉、五胡十六國,後有隋朝,南北勢力相互更迭,長期對峙。

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其中,各國的皇族以漢族、次級世族為主,因為,當時統治者的正確管理,使得當時的南朝國富力強,盛世頻現。但是,由於世族本身只是想保全自己的政治地位,對於皇帝的支援是有所保留的,皇帝為了平衡政治力量,也經常扶持一些寒門子弟擔任軍事要職,這使得皇室內部的鬥爭非常激烈,皇室宗親之間的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中國最混亂時期,國家太多隨時可能被滅,皇室間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伴隨著北朝的不斷髮展,以及南朝自身出現的管理問題,使得南朝勢力減退,而北朝逐漸興盛起來。

北朝包括北、東、西三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的皇室多為鮮卑族,深受五胡文化的影響,漢族官員多與胡人通婚,漢化運動一度非常興盛。由於,北魏後期朝政混亂,治理不當,逐漸走向了衰敗,在六鎮民變之後徹底一蹶不振,最後,分裂成東西兩魏,隨後,又被北齊和北周取而代之。

建立初期,北齊以鮮卑文化為主,軍事勢力強盛,北周的國力及政治地位則與北齊相差甚遠。隨著後續的發展,北周形成了關隴胡漢集團,並以此最終滅掉了政治混亂的北齊。在周武帝去世之後,漢族人楊堅篡奪了皇位,滅北周,建隋朝,並透過南征滅掉了南朝陳,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中國最混亂時期,國家太多隨時可能被滅,皇室間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在南朝的疆土地域上,當時的南朝宋主要佔領的是早先東晉的疆土,有22州左右。南朝齊基本上與南朝宋一樣,也在22州上下。南朝梁,由於北伐的成功,奪得了淮北之地,疆土上較其他朝代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539年的時候有107個州。侯景之亂髮生之後,北齊主要統治了江北淮南地區,西魏則佔領了漢中和巴蜀之地。

南朝陳國土不是很多,經過多年征戰和發展,到569年才陸續收復了淮南和部分淮北地區。到了陳的末期,北周入侵,國土更是發生了銳減,僅存長江以南地區,以及交廣地區。

北朝的政治統治地區與西晉和十六國相同,並採用了與南朝相同的州郡縣三級制度,此制度沿用到隋朝正式建立之後,才改為了州縣兩級制度。北魏設定的都督,主要負責管理地方的軍事及政治力量。到北齊,採用了行臺制,後北周改為了總管制,均是管理州郡地區軍事和日常行政的管理部門。

中國最混亂時期,國家太多隨時可能被滅,皇室間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北朝疆土方面,北魏因為迅速崛起,在439年實現了華北的統一,結束了十六國的動盪時期。因為,其驍勇善戰,屢次征戰,使得其疆土不斷擴大,山東、河南以及淮北之地,都是北魏的統治領域。北魏在擴充領域的同時,還採用了州郡制度,並採用因地制宜的管理辦法,直到487年才開始了系統的治理和整頓。

在魏被分為東西兩魏之後,東魏有80個州,西魏有33個州。北齊崛起之後,對行政區域進行了整頓和重新劃分,廢除了眾多州、郡、縣。而北齊被北周滅掉之後,北周又先後取得了南朝陳的江淮地區,使得北周的領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擴充。到588年,隋高祖討伐南朝陳,後實現了南北統一。

在南北朝時期,時局動盪,戰爭連年,軍事實力的不斷興盛,軍權的流動,使得朝代也隨之更迭。在軍事制度上,南朝以募兵制為主。北朝,在北魏初期實行部族兵制,體現兵民合一,在實現華北統一之後,則改用世兵制。北朝後期府兵制出現,併成為了隋唐時期軍事管理的基礎制度。

中國最混亂時期,國家太多隨時可能被滅,皇室間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南朝少有騎兵,多為步兵和水軍,以世兵制為主。北朝這邊,北魏以鮮卑族為主,故騎兵較多,之後伴隨著華北的統一,漢族人不斷加入軍隊當中,形成了步、騎兵混合的局面,隨後,步兵成為了主要兵種,經過多重演變,後期則形成了兵戶制度。

東魏和北齊的部隊主要是由六鎮鎮民,以及洛陽的鮮卑兵組成。西魏和北周則因為受到鮮卑和漢文化的雙重影響,而逐漸形成了府兵制度。府兵制的主要特點在於這些士兵,沒有戰爭的時候可以正常耕作,過著平民生活,一旦戰事爆發,則立即徵做士兵,戰場殺敵,是兵農合一的典型代表。

中國最混亂時期,國家太多隨時可能被滅,皇室間血腥事件屢見不鮮

因為時代更革,自然免不了發生許多變化,可惜,府兵材料儲存到今日的太少,差不多沒法研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這一制度,直到隋唐建立之後,仍被採用,並對後期演變的各類兵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

【《南北朝歷史》、《府兵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