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古文中有許多“金句”,這些金句常常被後人活學活用。久而久之,金句變成了典故。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按照《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記載,戰國時期有“四大刺客”,豫讓就是其中之一。豫讓是晉國人,他是晉國貴族智伯的門客。當時晉國的頂級權貴家族還有趙氏家族、魏氏家族和韓氏家族,這三家害怕智氏家族發展壯大對他們三家不利,就私下裡結盟,殺死了智伯。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智伯死後,趙氏家族的首領趙襄子覺得還不解氣,就把智伯的頭顱做成了酒杯。豫讓在混戰之中逃到了山林野地打算就此隱居,當他聽說智伯的遺體受到了趙襄子的侮辱,他決定刺殺趙襄子,替智伯復仇。在行刺趙襄子之前,豫讓立下誓言,“男人可以為知己獻出生命,女人可以為喜歡的人綻放光彩。我一定要殺死趙襄子,替智伯報仇!”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豫讓不是個猛撞的漢子,他在行刺趙襄子之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他首先改名換姓,然後漆身吞炭。漆身是為了改變樣貌,吞炭是為了改變聲音,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認不出來他就是豫讓。準備工作也算充分,但豫讓刺殺趙襄子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趙襄子第一次抓到豫讓,覺得他是個義士,有憐才之心就把他放了。第二次抓到豫讓覺得他又毀容又吞炭,太不容易了,又把他放了。就這樣,豫讓行刺一次,失敗一次。幾次三番下來,趙襄子就受不了了,他最後一次抓住豫讓,對他說,“你趕緊留下遺言吧。”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豫讓說,“我就是想要為智伯復仇,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既然我殺不死你,你脫下衣服讓我刺上幾刀。讓我無愧於立下的誓言。”趙襄子果真脫下長袍,扔給豫讓。豫讓刺完趙襄子的袍服就自殺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瞭解了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是不是覺得無法理解。其實這是古人對於信念的堅守。一件事情,一旦成為心中的信條,哪怕克服再多困難也要去做。豫讓為了報答知己,不吝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不但感動了“敵人”,也感動了世人。當然了,這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故事,作為現代人來講,需要有信念感,也需要有法治觀念。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