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在中國古代,都城的選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商朝建都在毫之後,先後經歷多次大規模遷都,一直到遷到殷的時候才固定下來,後來人們稱商朝就為殷商。後來很多朝代劃分為東西,南北實際上都是根據都城的方向進行的劃分。

可以說,都城是一個政權命運興衰的重要事件,因此,在一個政權形成的時候,首要的大事就是選擇定都的城市。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然而,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後,一直未考慮將“龍興之地”的金陵(南京)作為都城,最初以金陵為南京,以大梁為北京,後來決定在鳳陽建立中都,形成一都兩京的格局,最後中都建造計劃失敗,洪武十一年,才正式將南京作為都城,然而即使如此,朱元璋並未打算徹底在南京定都,而是多次考察遷都物件,先後將西安、洛陽、北平納入考察範圍,到朱元璋晚年折騰不動才告一段落。

本文,以明朝初年建都為索引,考察朱元璋在選都上的心路歷程,讓大家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瞭解。

明朝初期,兩京制格局下,南京所處的尷尬位置

(一)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朱元璋為何瞧不上

時至今日人們想起南京必然是六朝古都,其實詳細的思考一下,在南京定都的六個朝代,分別是東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這六個朝代除了都是定都南京之外,還有有諸多相似之處,首先,六朝幾乎都在魏晉南北朝期間誕生;其次,這六個朝代國祚都相對較短;最後,從根本上來說,這六個朝代說得好聽一點不是大一統的政權,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割據政權。

朱元璋是在元朝末年的反元鬥爭中逐漸起家的一代優秀帝王,早年是沒得選,能夠搶到南京這塊地方已經是祖墳上冒青煙修來的福分。

但是在朱元璋坐穩南京後,尤其隨著地盤不斷擴大,戰爭不斷取得勝利,朱元璋越來越意識到南京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都城。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六朝古都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自然不希望自己也步其後塵;從地理因素來說,南京雖然地勢比較險,算作易守難攻,然而從來都是偏安一隅的都城,並不能夠統籌全國的局勢,以當時朱元璋的野心程度來說,偏安一隅顯然不是朱元璋的政治目標。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二)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何宣佈成立兩京制,將金陵作為南京

雖然,朱元璋在內心深處是反對在南京建都的,但是他在決定這件事的時候,還是多次詢問了手下謀臣的意見,當時謀臣馮國建議朱元璋根據當時的形勢,先定都金陵,再做打算,他的理由是:“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天下不足定也”。

後來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朱元璋的謀臣陶安也表示:“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

可以說,儘管內心並不是十分願意,不然不會跟手下好幾個謀士反覆討論這個問題,迫於當時的形勢,佔據金陵的確就有了王霸的根基。

洪武元年,八年,在開國數月,朱元璋的內心經過多次掙扎,最終宣佈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建都方案,那就是以金陵為南京,以大梁(開封)為北京的兩京制建都方案。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兩京制是歷史上經常用的方式,雞蛋都不放在一個籃子裡,京城又怎能放在一個城市呢,成立兩京制的朝代,在面對危機往往更能從容面對。

然而朱元璋選擇兩京制並不是為了保險,而是為了進取,從這一點,我們也能夠看出當初朱元璋的雄心壯志,以金陵作為南京是老巢所在,以大梁為北京,實則是作為北伐的根據地。

朱元璋為何在洪武十一年的時候,最終定金陵為都城?

從上文對金陵的分析可以看出,朱元璋對這個方案還是不太滿意的,因此,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以“臨濠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著手在臨濠建都事宜。

臨濠就是現在的安徽鳳陽,也是朱元璋的家鄉,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得農民皇帝,其內心深處還是擁有深刻的鄉土意識的,在秉承衣錦還鄉理解的中國,成功之後不為家鄉做點貢獻,那顯然是對不起鄉親父老的。

在這種傳統鄉土觀念的感召下,朱元璋作出了其一生當中最大的敗筆,在鳳陽修建都城。

鳳陽除了是朱元璋的故鄉,並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地域封閉,交通不發達,資源貧乏,且氣候災害頻發,如果是一個好地方,朱元璋不會淪到出家當和尚再去要飯的地步。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所以,朱元璋的那套說辭,根本就是說辭,最後再實際建造中,一向節儉的朱元璋更是一反常態,在建造新都城的過程中,更是傾盡全國所有國力。

在大興土木六年之後,到洪武八年,以鳳陽為中都的高規格都城基本建成,根據史料記載,這座後來被廢棄的都城極其雄偉,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當洪武八年朱元璋前去驗收的時候,再次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廢除中都!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放棄中都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得知了有人在都城建造中搞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動來詛咒朱元璋,朱元璋因此放棄了這個打算。

實際上朱元璋已經意識到,如果在鳳陽建立都城,那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團勢力必然膨脹,到那個時候,自己的皇位必然受到他們威脅。

從後來胡惟庸案的爆發來看,朱元璋沒有遷都鳳陽,應該算作一個明智之舉,只不過如此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最後被廢置,實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最終宣佈停止中都的建設。

到洪武十年的時候,金陵作為南京的大部分工程已經竣工,因此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取消大梁作為北京的位置,正式宣佈南京作為全國唯一的都城。

定都南京後,朱元璋一度計劃考察西安、洛陽、北平等地,為何最後放棄了?

朱元璋是一個很執拗的人,他從心底裡認為的一件事,就一定會試圖改變他,即使迫於形勢上得壓力,朱元璋最後將南京作為唯一的都城,但是此後朱元璋始終沒有放棄對遷都的打算。

朱元璋對遷都的打算,主要由三個地點,長安、洛陽和北平。

長安和洛陽相距不遠,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古都,很有帝王之氣,尤其是長安,在很多時代都是大一統政權下的國都,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口味。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為此,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標去陝西考察。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西安地處關中地區,農業發達,歷史悠久,是理想的建都之地,然而西安最後建都的朝代已經是老黃曆的事情了,在經歷兩宋和元朝統治之後,關中地位的區位優勢明顯下降,尤其脫離長江這樣的大江大河,在漕運方面並不方便。

想要遷都的話,過程量過於浩大,遷都長安和洛陽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形象,尤其是朱標在考察的第二年去世,更是使得這個遷都計劃半途而廢。

至於建都北平,朱元璋最信任的謀士劉基曾說北平“東連滄海,西接晉冀,前者彌瀦大陸之利,北有重關天險之固”,是極好的建都之處。

當時當時就有人提出了反對,認為“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今百年,地氣天運已盡,不可因也。”

在朱標死後,隨著朱元璋身體的逐漸惡化,已經沒有精力再去進行遷都的事宜,而是將精力放到未來皇帝繼承人的選拔中,在選擇朱允炆之後,朱元璋更是為其鋪路,將能夠威脅到朱允炆皇權的功臣全部搬到。

明朝建都風雲,南京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為何他一生都想著遷都?

洪武二十五年,年老的朱元璋對於遷都事宜做了最後的總結,“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唯富城前後窪,形式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

朱元璋一生未能完成的遷都任務,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其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權後出於各種方面的壓力,最終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將北平作為北京,金陵作為南京,正式形成了明朝的兩京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了了朱元璋的一份心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