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7歲時,六祖看出了他的不凡,第一次見安祿山便預見了此人必反

引言: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這就是安史之亂後的宜陽城,看似宜人的春景卻因為空寂無人處處透著冷清淒涼,甚至還有點陰森恐怖。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叫安祿山的死胖子造成的。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的那一天,他夥同一個叫史思明的傢伙起兵造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攻入了洛陽。此役不僅亂了玄宗的大好河山,還逼死了他當做心頭肉的愛侶。玄宗想到這一切的時候不禁獨愴然而涕下,悔不聽九齡之言。

改名

張九齡是漢留侯張良的後代,祖父和曾祖父都在朝中為官。但是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卻家道中落,只能靠打漁為生。話說某一天,張父一大早就收拾好了漁具來到了韶州南郊北的江邊。然而,他從早坐到晚一條魚也沒打到,心裡不禁是又急又氣。

7歲時,六祖看出了他的不凡,第一次見安祿山便預見了此人必反

此時天已經黑了,他不甘心就這樣回去,決定再下一網試試。沒想到,網剛一撒下去就感到沉甸甸的,這下他可高興壞了,使著勁的往岸上扯。但是不論他怎麼扯就是扯不動。到最後,累得他眼冒金星,身體乏力,眼看就要被魚拽到水裡去了。

無奈之下,他只得把網系在岸邊的一棵樹上,回家去找老婆幫忙。但出人意料的是,老婆來了輕輕一拽就把魚拽上來了。二人藉著月光一看,這才發現網裡原來是一條赤色九鯪魚,足有二十來斤重。只見那魚的兩隻大眼睛盯著張妻滴溜溜亂轉,彷彿有數不盡的哀怨。

張氏平素在家是吃齋唸佛,常懷慈悲之心。見此情景,不由心中不忍,就轉身和丈夫商量。而丈夫也是幼讀詩書,心地善良之輩。故此,二人一拍即合,當即就一人抬頭一人抬尾的把大魚重新放回了水裡。說來也怪,魚兒重回水裡之後並沒有馬上逃走,而是圍著岸邊轉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出生

不久之後,張氏就懷孕了,但是懷胎10月還沒分娩。看著被折磨的面色枯黃的妻子,張父愁的是百抓撓心。如此這般的又過了幾日,他終於坐不住了,就找了一個郎中來給妻子把脈。郎中把完脈後笑著對他說:先生可放寬心,夫人貴體無恙。只因所懷非凡物,非到大城方可順產。

7歲時,六祖看出了他的不凡,第一次見安祿山便預見了此人必反

於是,在郎中的指點下,夫妻二人連忙收拾細軟,舉家搬遷到了韶州曲江,就是今天的韶關。果然不出郎中所料,他們到韶關沒幾天,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公子就呱呱墜地了。而出生的時辰恰恰就是放生大魚的時辰。

張氏望著懷中的嬰兒,越看越覺得面熟。心中不禁想到:難道是我平日裡積德行善,大魚轉世投胎來報恩不成。也罷,不管是也不是,我就叫他九鯪吧。

九鯪五六歲的時候,母親帶著他去大梵寺聽六祖惠能講法。誰知六祖一眼便看出了這個小孩的非凡之處。於是,就對張氏說:九鯪為水族,終究是池中之物,上不了岸啊。不如改成九齡吧,九通久,寓意天長地久。張氏聽完,滿心歡喜,就尊了六祖的貴言。

博物

有一年春天,7歲的九齡隨母親到廟裡進香。看到滿院的桃花,不勝欣喜,就隨手摘了一朵藏進袖裡。然後,獨自一人溜進了大殿之中。恰在此時,本地的太守也來到寺中進香,隨從剛把貢品擺好,九齡就進來了,望著滿桌的貢品饞得直咽吐沫卻不敢下嘴。

7歲時,六祖看出了他的不凡,第一次見安祿山便預見了此人必反

站在一旁的太守感到十分有趣,就對他說:你莫非想吃貢品?我出個對子,你若能對上來就隨你吃。說完他看了看九齡的袖子說道:白面書生袖裡暗藏春色。沒想到九齡不假思索地說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

太守聽後哈哈大笑,接著說道: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九齡聽完看了看對面的三尊大佛,朗聲說道: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聞者無不歎服,皆稱此子日後必成大器。日後,張九齡果然高中進士,並得到了宰相張悅的賞識和提攜。於宦海沉浮30年以後,在55歲的時候坐上了宰相的位置,開始在政壇大放異彩。

曲江風度

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任宰相的嶺南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風度翩翩。因此,獲得了“唐室無雙士,南天第一人”的美譽。那時,大臣們上朝都會拿一個芴板,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提前寫在上面,以免奏對時忘了詞。用完之後,就像別菸袋一樣,往腰間一插,既不文雅,上馬時也不方便。

7歲時,六祖看出了他的不凡,第一次見安祿山便預見了此人必反

故此,張九齡就命人專門定做了一個精美的袋子,不用的時候就交給僕人拿在手裡,既文雅,又方便。後來文武百官紛紛效仿,一時之間使用芴袋蔚然成風。就連唐玄宗都不禁讚歎道:朕每次見到張九齡,就感到神清氣爽,精神大振。

慧眼識奸臣

張九齡在宦海沉浮多年,不僅政績斐然,而且練就了一雙辨別忠奸的慧眼。他第一次見安祿山的時候,就對侍中裴光庭說道:我觀此子面色倨傲,日後在幽州作亂的必為這個胡人。開元24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因討伐契丹失利損失慘重,按律當斬。

他的頂頭上司兼義父張守珪無奈之下,只得把他解送京城,請朝廷斬首。其實,他知道唐玄宗非常寵愛安祿山,必不肯殺他,他這是故意為之。後來,果然不出他所料,玄宗只同意免官,而不同意殺他。但是張九齡卻堅持己見,勸玄宗道:安祿山狼子野心,還是殺了他,以絕後患。

7歲時,六祖看出了他的不凡,第一次見安祿山便預見了此人必反

哪知唐玄宗不僅不同意,還指責張九齡一意孤行,最終是放虎歸山。後來安祿山起兵反叛,唐玄宗到蜀地避難時,想起張九齡的忠言,不禁落淚。

結語

張九齡任宰相期間,唐朝雖然繁盛,但危機也在醞釀之中。承平日久,唐玄宗也不再像早年一樣勵精圖治,勤於政事,而是喜歡留戀後宮,變得日益昏聵。在此期間,他重用了一批曲意奉迎,口蜜腹劍的陰險之輩,如李林甫,安祿山之流。

然而,張九齡偏偏是個正直坦率,敢於犯顏直諫的人。因此,在一干陰險小人的挑唆下,唐玄宗覺得他越來越礙眼。最後,在李林甫的構陷下被扣上了結黨的帽子,被貶為荊州長史。就這樣,近小人遠賢臣的唐玄宗一步步走向了安史之亂的災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