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西周古國——南申,東周初登上歷史舞臺,鄭國的崛起跟它有關

南申和西申一樣存在爭議,後世文獻對兩申記載混亂,已經很難釐清。這裡集中了幾種主要說法,供大家參考。西申國在周室東遷後消聲匿跡,推測可能也隨之東遷,起初在鄭國附近,後消亡,其遺民併入南申國。《左傳·文公八年》記載:“

公壻池之封,自申至於虎牢之境。

”杜預注:“

申,鄭地。

”在今河南滎陽市西北一帶,說明新鄭一帶的古鄭國之地也有一個申地,這個所謂申地很有可能跟與周室以及鄭國一起東遷而來的西申有關。當時申伯聯合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晉文侯在洛陽共同扶持周平王,申伯選在東周王畿以東立足根基符合政治需要。由於申國與鄭國相鄰,又是同一條戰線上的同盟國,在此期間申鄭兩國很自然的想到聯姻以穩固自己的勢力。《左傳·隱公元年》記載:“

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

”在周平王即位十三年後,鄭武公娶了申侯之女,這個武姜就是後來鼎鼎大名鄭莊公的母親,鄭國能在東周之初率先崛起跟與申國聯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西周古國——南申,東周初登上歷史舞臺,鄭國的崛起跟它有關

當然,鄭武公娶的申女也有可能來自南陽之申,根據文獻,南申由周宣王所封,古籍中記載的周宣王改封母舅申侯到謝,謝在河南南陽市宛城區。《詩經·崧高》一詩中詳細介紹了宣王改封申伯到南疆謝地的全過程,其中有詩:“

申伯信邁,王餞於郿。

”申伯臨行前,周宣王親自在郿地為他餞行。郿地,在今陝西眉縣,位於西申國的老巢鳳翔東南部,宣王在此餞行,或可說明當時宣王在西申之地,此申伯應該就是西申伯了。西申國是鎮守周王畿西陲的門神,宣王將西申國改封到南陽,目的也是為了借申國鎮守南疆,應該不可能撤消原來西申的封地。

西周古國——南申,東周初登上歷史舞臺,鄭國的崛起跟它有關

南陽出土申國中偁父簋銘文

但是有說法認為南陽之申早在西周初期已經存在,持這種說法的是為了證明引西戎亂周的申侯是南陽之申,而將西申歸為與周室對立的申戎,依據是《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前789年,周宣)

王徵申戎,破之。

”其實西申和申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申戎是對該支戎人的統稱,而西申僅僅是申戎的一支,但他們的文明早已脫離戎人的習性。應該說申戎由西申國管轄,但申戎畢竟尚未完全開化,桀驁不馴,常與周王室作對,於是周室中興後的宣王發兵攻打,申戎大敗,從此乖乖退回隴西,而這可能為後來申侯順利引戎人入關創造了條件,更為後來犬戎亂周埋下了伏筆。

西周古國——南申,東周初登上歷史舞臺,鄭國的崛起跟它有關

南陽出土申國中偁父簋

另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南陽境內挖掘了一座西周早期(一說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出土不少銅器,其中兩銅簋銘文有“

南申伯

”字樣,是不是可以證明西周早期時南申國已經在南陽安置了?筆者認為有可能。其實南陽境內除了南申國,還有一個與申國同姓的呂國,根據甲骨卜辭,呂國的始封地也不在南陽,而是從山西呂梁地區南遷過來的。申國和呂國在西周時期是分別替周室鎮守西陲和北疆的諸侯國。兩國都是大族,且出自同宗,與周族關係密切,擔任王室重要職務,不說申侯有著強大經營西陲的能力,呂侯制定《呂刑》,足見申侯和呂侯在西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深得周王信任,其族系被再封到南疆繼續為王室服務也不是沒有可能。南陽地處南北之中,是連線南北的戰略要地,西周之初各代周王已極積經營南土,周昭王更是數次南征,至死不還,而南陽是周王經營南土的最佳根據地,周王將申、呂兩個重要親信之國再封此處合情合理。

如果說西申是申戎,與周室聯姻的申伯是周初已封的南陽之申,那周宣王改封申伯到謝又是怎麼回事?於是又有了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宣王改封申伯到謝地的是信陽之申,也就是東申(南陽以東),所以信陽也叫申城。那麼謝地當在信陽了,信陽的謝地又在哪裡?就在信陽平橋區,那裡有個古城遺址就是申伯改封后的謝國故地。當然,關於東申的來歷不止這一種說法,更普遍的是根據《左傳·莊公六年》記載,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回國,回來時還一併滅了鄧國。鄧國在今河南鄧州、新野一帶,從地圖上看,楚國要伐申確實得過境鄧國,與東面的信陽絲毫不沾邊,說明楚文王所滅申國就是南陽之申,而並非信陽之申。《括地誌》說:“

楚滅申,遂為楚邑。

”即為宛城。楚文王滅南陽之申後,將申人遷入信陽安置,即為東申,這是楚國一慣的作風,似乎也有可能。申人在信陽得到安置後,與息人成了鄰居,楚國在這兩地以優厚待遇大量徵召壯丁,籌建軍事武裝,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申息之師”。“申息之師”是楚國東北部的一支強師勁旅,在楚國軍事史上有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堰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