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縉紳錄》是古代官場中匯錄大小官員姓名、職銜、籍貫的一種名冊。縉紳的原義是指把“笏”插在袍服的大帶裡,這裡用作有官職者的代稱。

在封建社會後期,這種名冊不僅僅是官僚機構內部的檔案,而且成為官方的出版物,乃至私人書坊也大量印製發售。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百家姓》

《縉紳錄》在當時的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已經成為一種與姓名有關的重要社會現象。

史載隋唐以前社會上已有《百官名》《百官簿狀》之類的書籍流行,不過這種名錄是人們因為史書典籍中缺乏《百官表》而編纂的,其性質與後來的《縉紳錄》不完全一樣。

在唐代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有在辦公機構的牆上,論寫歷任官員履歷的做法,內容包括姓名、職銜等。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唐朝女子服飾文化

流傳後世的官署壁記,比如“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等,已經成為後人研究當時官制和人物的重要資料。

唐代還有一種題名制度,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這就是進士科得魁者到京城大雁塔下題名的所謂“雁塔題名”,如果能夠躋身其列,是讀書人頗引以為榮的事。後來歷代相承在殿試後立碑題名。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古代“公務員”選拔考核:清代待試圖

唐宋時期,社會上還有《登科記》《登科錄》《諱行錄》一類出版物,匯錄進士與諸科登第者姓名、籍貫、家世等資料,因為便於人們在交往中瞭解他人簡況,迴避家諱,所以流傳甚廣。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宋代街道和集市(清明上河圖)

後來,每一屆鄉試、會試完畢,即有按發榜名次彙編的名錄刻印行世流行,大概也是受此影響。

史料記載,到了宋代,社會上就有彙編在朝現任官員的名冊出現在市面上。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老北京民居

在明代時,社會上也出現了由民間書坊刊刻的在朝現任官員名冊。當今官方圖書館藏有萬曆十二年(1584年)春季“北京鐵匠鋪衚衕葉鋪”刊刻的《新刊真楷大字全號縉紳便覽》一卷,和北京鐵匠衚衕的《新刊南北直隸十三省府州縣佐首領全號宦林備覽》二卷。這是所知現存的北京地區最早的坊刻本縉紳錄。

到了清代,這一類縉紳錄由中央的吏部按檔冊每年按季度刊刻,取名為“爵秩全覽”。名冊中匯列該季度中央到地方各級部門大小官員的姓名、籍貫、除授日期和科甲出身。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清代縉紳錄整合》書影

此外還附錄全國各地區政治、經濟的簡要情況。可謂一冊在手,全國各地的基本面貌一目瞭然,與當今的“行政手冊”相似。

光緒以後,官刻的《爵秩全覽》還增加了官階品級、職官總目、赴任憑限、驛站路程、相見禮儀等居官須知的內容。

這一類內容在坊刻的縉紳錄中早已列入,因便利實用,所以很受歡迎,以至於官刻本也將其作為重要內容正式收錄。

除官刻本之外,民間書坊也大量翻刻《爵秩全覽》,原因是由於“官版難得,而坊刻本遂盛行天下”。資料顯示,清一代刊刻此類書籍的書坊,僅北京一地就有40餘家。

《縉紳錄》——古代官場幕府必備手冊

清代貢院舊址(開封)

坊刻的《爵秩全覽》一般題為”縉紳全書”,除照錄官本內容外,還增加了全國武職官員的名冊。因為文職官員由吏部負責,武職官員則由兵部遴選,所以這一部分內容亦名“中樞備覽”,“中樞”是當時對兵部的別稱。

光緒年間,坊刻本的縉紳錄又進而增加了每年京官和外官候補人員的名單,稱為“直省候補同寅錄”。

在古代官場中,縉紳錄是居官者及其幕府人員的必備手冊。一則是這類名冊(尤其是坊刻本)中,往往附有大量居官須知內容,便於應付各類事物;二則縉紳錄開列有內外大小官員的簡要情況介紹,有裨於官員們瞭解各級機構的人事安排,相互往還。

總之,縉紳錄是一種實用性的名錄,在官場中和市面上風行了數百年。當今它又是研究古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