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決戰昔木土腦兒:史天澤率“漢軍”突襲,10萬蒙古兵撤退

1261年,地點昔木土腦兒,15萬元軍與10萬蒙古騎兵對決。雙方短兵相接,進行激烈的肉搏戰,不分勝負。史天澤率3千“漢軍”騎兵繞過陣地後方,對蒙古騎兵發起突襲,忽必烈全線進攻,但還是未能取得勝利。交戰兩天後,雙方脫離接觸,各自退兵,昔木土腦兒戰役結束,蒙古帝國也宣告瓦解。

決戰昔木土腦兒:史天澤率“漢軍”突襲,10萬蒙古兵撤退

1259年,元憲宗蒙哥御駕親征,率10萬兵馬攻打四川。宋軍嚴陣以待,王堅指揮得當,蒙哥在合州城下被打死。蒙哥陣亡沙場,忽必烈為了爭奪大汗位置,便同意與賈似道議和,然後從鄂州城下撤兵北上,準備與弟弟阿里不哥抗衡。

按照規矩,蒙古大汗的人選,必須經過由宗王、王公、主要將領召開的忽裡勒臺大會決定。忽必烈是個明白人,若是真的回到漠北和林,大汗的位置就只能是阿里不哥,自己毫無勝算。為此,忽必烈在開平即位,自稱蒙古大汗,後來建立元朝。為了行文方便,忽必烈計程車兵稱“元軍”。

忽必烈“不講武德”,不願意打“口水仗”,阿里不哥非常惱火。阿里不哥在漠北草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並得到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的宗王強力支援。如此,蒙古帝國同時出現兩位大汗,忽必烈、阿里不哥。

決戰昔木土腦兒:史天澤率“漢軍”突襲,10萬蒙古兵撤退

“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阿里不哥都不可能主動認輸,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從實力上看,阿里不哥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阿里不哥得到西道宗王的強有力支援,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的諸侯們,都支援阿里不哥,因為他們都奉行“草原政策”。

其次,阿里不哥繼位,具有合理性,得到蒙古王公的認可。蒙古汗國,誰能繼承大汗的位置,不是“遺詔”說了算,而是忽裡勒臺大會說了算。忽必烈在開平即位,並沒有宗王來參加,忽必烈的大汗之位,缺乏相應的法理依據。

忽必烈的優勢,就是得到中原士大夫的擁戴,有眾多“漢軍”可以使用。中原經濟發達,物資豐裕,足夠打一場持久戰。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之爭,是“草原傳統”與“中原政策”之爭,所屬的派系不一樣。

決戰昔木土腦兒:史天澤率“漢軍”突襲,10萬蒙古兵撤退

法理上不佔優勢,忽必烈決定先發制人,派兵攻取陝西,阻止蒙古騎兵從潼關攻打中原。攻取陝西、甘肅,還有一個更現實的目的,就是爭奪蒙哥所屬部隊的控制權。蒙哥陣亡後,所部由術哥、阿速臺掌握。其中,術哥支援忽必烈,蒙哥之子阿速臺支援阿里不哥。

1260年9月,雙方在耀碑谷進行決戰,大風狂吹之際,汪良臣率“漢軍”騎兵從後方殺來,蒙古騎兵一敗塗地。蒙古大將阿蘭答兒、渾都海等,都成為元軍的俘虜,被忽必烈處死。耀碑谷之戰,“漢軍”騎兵名震一時,忽必烈信心滿滿。

1261年,忽必烈御駕親征,率15萬元軍分三路北伐,在和林南面的昔木土腦兒與阿里不哥的10萬蒙古騎兵對戰。此戰持續兩天,“漢軍”騎兵再次立功,忽必烈開始取得戰略上的優勢。

決戰昔木土腦兒:史天澤率“漢軍”突襲,10萬蒙古兵撤退

15萬元軍分左、中、右三路列陣,兩翼是蒙古騎兵、“漢軍”騎兵,中路則是“漢軍”步兵,構建起方陣。阿里不哥率先發起進攻,蒙古騎兵從兩側殺來,雙方以密集箭雨相互射擊。與此同時,蒙古騎兵也從中路殺來,“漢軍”利用強弓遠距離射擊,然後以長矛、盾牌迎戰。

激戰正酣時,阿里不哥麾下的夷剌兵先潰敗,蒙古騎兵攻勢受阻,阿里不哥只能下令撤兵。次日,阿速臺率數萬兵馬抵達,雙方再次進行戰鬥,元軍逐漸招架不住,處於下風。此時,忽必烈的左路軍,塔察兒、史天澤卻取得意外的進展。

史天澤率三千“漢軍”悄悄離開戰場,來到蒙古騎兵的後方,對右路軍的薄弱處進行突襲。不得不說,這些“漢軍”確實能打,一頓箭雨過後,他們手持彎刀衝刺,阿里不哥的右路軍潰敗。但是,蒙古騎兵的左路、中路依然不亂,雙方繼續廝殺,直到深夜,方才各自退兵。

決戰昔木土腦兒:史天澤率“漢軍”突襲,10萬蒙古兵撤退

昔木土腦兒之戰,史天澤的“漢軍”騎兵立下了赫赫戰功,幫助忽必烈穩住了陣腳。從戰場角度來看,阿里不哥、忽必烈,都沒有取得勝利,雙方經過兩天的戰鬥,都損失慘重,只能各自退兵。

但是,忽必烈依託中原,經得起戰爭帶來的損耗。依靠草原遊牧,以及西域三大汗國支撐的阿里不哥,難以彌補昔木土腦兒之戰的損失。1264年,阿里不哥主動妥協,來燕京“療養”,次年病逝,一說被毒死。

從長遠來看,忽必烈贏得勝利,但西域四大汗國已經離心離德,忽必烈也無法繼續維持蒙古帝國。如此,忽必烈只能集中精力經營東部,消滅南宋,建立元朝。

參考書目:《元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