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刀為何打不過竹槍?

大刀為何打不過竹槍?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前2天提到。要特別注意四島方面歷史上的野武士現象。而招募大量的野武士只需要供應白米飯糰子就足夠了。野武士的待遇並不固定,因此日常裝備比較簡單,最多有一兩把刀。因此野武士的這種配備,給外界留下了武士參加作戰,只配刀的虛假印象。而真正的實戰,在15世紀末期以後,其實已經是火槍、弓箭和長矛為主並行使用,大部分刀只作為隨身的配備,正規戰中能用其他的兵器是儘量不用刀的。而武士必然用刀的第二大印象來源,就是來自於明代中期以後的倭患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倭寇侵擾沿海的現象。倭寇的活動範圍曾經非常大,從山東沿海一直到廣東沿海,而江浙一帶是重災區。根據正史記載,倭寇的武器大多是長刀。這一點也再次加強了所謂四島武人大多用刀的形象。

大刀為何打不過竹槍?

但是這其中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這就是倭寇從來不少正規軍。甚至所謂的倭寇,真正來源於四島方面的人員只佔兩到三成,另外的七成以上,都是由沿海的本地“刁民”、走私者或者其他不法人員組成。而倭寇現象,本身和明朝200多年的嚴格海禁政策有直接關係。到了明末開放對外海上貿易,倭寇也同時銷聲匿跡了。這裡且不說佔其中絕大部分的假倭寇;就算是裡面的真倭寇,那麼其大多數使用長刀,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真倭寇的來源,很大一部分就是九州島的一部分野武士或者浪人組成。這些人本來就不是正規軍。九州藩的大名們也不敢公然支援這些倭寇,最多隻是暗中慫恿參與搶劫後的分贓。這是因為大明朝廷曾經就倭寇襲擾問題,向四島方面提出過正式的強烈抗議。在這種外交壓力下,四島方面也只能表態,說這些所謂的倭寇都是海上流民,屬於不服管教的存在;

而且這些人常年出沒東亞各海區,四島方面也表示鞭長莫及,很難節制。於是倭患從明朝中期到明末持續了上百年。在明朝文人的筆下,倭寇都是手持長刀很能打的。甚至還屢次擊潰江浙一帶的正規軍;大批倭寇甚至順著長江一直騷擾到江寧一帶。很多沿海的軍民都曾經被倭寇嚇破了膽。傳說倭寇手持的長刀鋒利無比,只要稍微一揮動,那麼明軍防守人員的長槍就會被齊刷刷地斬斷幾根甚至十幾根。在槍頭全部落地之後,自然就被倭寇殺得大敗。其實這種記載,在狼山看來未必完全可靠。與其說是倭寇使用的大刀多麼鋒利,還不如說是明朝中期以後武備廢弛,臨時拼湊的防守武器實在是太拉胯了。尤其是江浙一帶是錦繡富饒之鄉,大部分當地居民已經習慣了太平享樂,此時突然躥出一批手持大刀的強盜,自然是嚇得路都走不了了。而明朝中期以後不但百姓早就忘了戰陣。就算是地方上的防禦部隊自然也大多數成了擺設。

其使用的裝備裝備,恐怕大多數都是充數糊弄的。如果單純用江南的新鮮翠竹杆當長矛的長柄。確實可以被倭刀一刀斬斷數根。而專業的實戰長矛,其實是積竹柄,必須經過複雜的油浸工藝加工而成,完全的積竹柄相當堅韌,絕不是隨便一刀即可以砍斷的。大部分地方明軍對付倭寇不利,很大程度上只能說明當時的大部分地方部隊的裝備和訓練都太差,甚至連與實際上是一群海匪對陣的膽量都沒有了。直到戚繼光專門招募義烏一帶的礦工,再經過專門訓練,才有效地抑制了倭寇問題。戚繼光訓練的步兵,裝備有一種特殊的武器,這就是狼筅,其實就是用一根大毛竹經過特殊工藝製造的竹槍。狼筅採用重量和長度比較合適的毛竹製造,全長超過5米,主幹前部有尖銳的矛頭,並且帶有多重的附杈,這些附杈也製作的比較尖銳。全重在6到7斤,需要力氣比較大的步兵使用。

大刀為何打不過竹槍?

大刀為何打不過竹槍?

狼筅並非用新鮮的毛竹製作,畢竟鮮毛竹很容易被對手的長刀砍斷。製作狼筅的竹子至少需要油浸一年以上,這樣強度就會大大增加。交戰時,即使倭寇用長刀把狼筅的部分尖頭和附帶的枝杈砍斷,但是由於狼筅很長而且頭部分叉很多,仍然可以繼續拒止和戳傷對手。戚繼光《紀效新書》上說:“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筅則枝茂盛,遮蔽一身有餘,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從這裡可以看出,戚繼光也沒有指望單獨用狼筅就直接擊敗使用長刀的倭寇,而是用狼筅配合鴛鴦陣。狼筅在實戰中的主要作用在於讓倭寇的大刀因為相對較短無法發揮戰力。而狼筅使用者伴隨的長槍兵和弓箭兵就可以有機會從容殺傷對手了。當時人記載:實戰中二(盾)牌平列,狼筅各跟隨牌,每牌用長槍二枝夾之,短兵居後,乃南方殺倭利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