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一、戚家刀的由來

1、明倭寇作亂的背景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十八年(1281年)兩次遠征日本,被大海里的颶風擊敗。同時期的日本國內開始進入“戰國時代”,這種殘酷爭奪的惡劣環境使日本的武士階層的特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有俗語:“殺人、竊財、強盜為武士習性。”(井上清著《日本歷史》)。

成化三年(日本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日本進入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各大名連年征戰,互相兼併。戰爭中的潰兵敗將和一些失業浪人逃往海上,加入到倭寇的行列中來。而且,倭寇以各大武士為核心,形成了許多較大的武裝集團,受各大名武士的統轄。明世宗嘉靖以後,倭寇猖獗到了極點。劫掠範圍擴大到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六省,倭寇還與明朝的海盜如汪直、徐海等結合成巨大的武裝集團。在明朝歷次剿滅倭寇的戰爭記錄裡,清清楚楚的寫著:剿滅真倭XX人,剿滅從賊XX……這裡的真倭就是指出自日本的倭寇,從賊指的就是汪直、徐海等海盜集團。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2、戚繼光平亂

戚繼光字元敬,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出身將門,在龍山(今屬寧波)、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實戰中,察知明軍作戰能力較低,難以抗倭,多次上書請求訓練新軍。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名(一說3000名),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編組訓練。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 使戚家軍聞名於世。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3、兵器的改革

根究清《續文獻通考》卷131《兵器》中紀錄的明代兵器資料:“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會典》曰:“……刀之屬有摩挲刀、腰刀、滾刀、倭滾刀、米昔刀、黃蓮刀、開腦大刀、大樣摩挲刀、馬刀”。明軍中的刀式樣繁多,除了承襲宋制之外,其中有部分是引進和仿製倭刀。

自宋以後日本刀的鍛造水平已經超過中國刀, 從一些文獻中能夠得以證明,歐陽修的《日本刀歌》中的描述: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讓妖兇。

日本刀透過“朝貢進獻”“勘合貿易”“走私”三個主要渠道進入中國。明武宗正德年間,佞臣江彬用事,曾命“兵仗局”製作“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日本刀一般刀身修長,刀刃輕薄,銳利無比,雙手揮動起來十分稱手。從刀形上觀察,日本刀繼承和發揚了唐大刀的優點,尺度和分量都更加有利於格殺技術的發揮。與唐宋以來形制駁雜、刀體厚重的中國短兵器相比較,日本刀無論外觀上和實用價值上,都確實要高明得多。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戚繼光發現明軍在和倭寇的交戰中,兵器在質量上遜於倭刀,士兵在作戰中對倭寇的戰法不熟悉,倭寇用刀擅長跳躍,加之倭寇的日本刀鋒利,明軍的軍器以及人員大量損失,戚繼光開始研究並且學習日本刀來改良中國刀, 經過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的積極推行,日本式的長刀、腰刀成為中國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後來又被引進到北方邊防軍隊中。這樣大量的使用,當然不可能全靠從日本進口,得主要靠自己製造。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繼效新書》中記載的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平鏟平削至刃,刀刃平磨,無肩乃利,由妙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 不肯用工平磨,止用側銼橫出, 芒兩下有肩, 砍下不深,刃芒一禿,即為頑鐵,此當辯之,刀要與手相輕,柄要短,形要彎。。。”。由此開始,中國明朝的軍隊開始學習並且改良中國刀,以致明中期以後日刀式樣的中國刀開始大量裝備,後世稱呼這樣的中國刀為:“戚家刀”。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那麼真實的戚家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是明《會典》中那一種刀?是中國式樣的滾刀?還是倭滾刀?是腰刀?讓我們用現在還能儲存下來的這些明刀來還原一下“戚家刀”的本來面目。

二、戚家刀的概念和形制特點

我們來分析一下現在儲存下來的明式樣的刀,刀身呈弧線,細窄,外形姿態很接近日本刀,刀身分成鎬造和平造刀。這裡先說一個概念,鎬造是指刀身側面有一條隆起的線,平造是刀刃是沒有這條鎬線。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1、概念

在明朝倭寇作亂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戚家刀一改往日的風格,主要體現在刀刃的製作方式和形制,開始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寬度縮小,刀尖不是尖銳的形制,而是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極其類似早期的漢環手鐵刀,刀刃中間起一條鎬線,刀背也有一條棟線,整體姿態很接近日本刀,同時刀尖又和日本刀有所不同,日本刀的刀尖更加尖銳和鋒利,稱為切先。而明式戚家刀則在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棟(刀背兩個側面去薄),減輕刀刃整體重量但是不減少刀刃的強度,這樣的功效主要還是因為戰鬥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註重刺擊,而中國刀注重砍削。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戚繼光所說的:“ 刀刃平磨,無肩乃利,由妙在尖”指的就是刀刃的打磨方式,刀刃的開鋒使用“V”形開鋒,鋒刃平磨,這樣刀具備更加強大的切割力,這樣的刀刀姿態接近日本刀,但是刀尖又脫穎而出,脫離了日本刀的範疇,更加合理的設計是戚家刀強於倭刀的地方。

從文獻上看來,明刀中有“滾刀”和“倭滾刀”、“ 大樣摩挲刀”,這三種刀都帶有比較強烈的日本風格,從字面意思看來,都是“滾刀”,但是一個是明確是“倭滾刀”,那麼這個“倭”說明是“倭滾刀”是仿製或者說外形極其接近日本刀的明刀,刀姿接近日本刀,手柄也是類似倭刀的直柄刀。從現在儲存的實物來看,很多稱呼為“戚家刀”的刀都有鎬線,其實那是更加接近“倭滾刀”的刀。那麼“滾刀”又是什麼刀?從現有的實物和文字資料來看,“滾刀”是一種接近日本刀,但是又有不同的刀,“戚家刀”和“滾刀”會不會是一種刀?戚繼光強調“ 柄要短,形要彎。。。”這點又反映出真正的戚家刀是採用下彎手柄的,而刀身姿態是學習了倭刀,從現有的文字資料上無法確認兩種滾刀的區別,有理由相信真正的戚家刀是中式的“滾刀”或者是結合中國式樣的一種腰刀。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由於典籍紀錄的不是十分詳細,加之後人追崇戚繼光的偉大功績,把這樣有日本刀風格的刀統稱為“戚家刀”。

2、手柄造型

戚家刀刀裝主要材質有兩種,一種是鐵裝,一種是銅裝,手柄裝具的造型由可以分成“方形”、“四瓣瓜型”、“柄頭下彎茄形”等常見的3種。下面先分別說一下他們的特點:

(1)方形:這樣的裝具最多見,刀把手上的零件主要有小折沿橢圓刀擋,刀擋正面呈橢圓,向刀刃的部分有一個窄小直立的沿口,沿口有的垂直,有的稍微外飄一些,刀柄上的兩個零件中,虎口部分稱之為緣口,橫截面呈長方形,側面呈一個梯形;刀尾零件是類似扇面的長方體,稱之為刀首。刀莖靠近尾部有一個圓孔,這個圓孔是穿手繩的,手繩的作用一個是裝飾的美觀,另外的一個功效就是把繩子纏繞在手上,刀在實際使用中不容易脫手, 這樣刀莖多為方扁莖。手柄的木頭一般是軟木,做成長方形,中間掏空讓刀莖穿過木柄,刀莖的尾部加一個墊片鉚在刀手尾部。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2) 四瓣瓜型:還有一種擋子比較多見,就是俗稱木瓜擋,擋子的正面呈四瓣瓜型,這樣擋子也分立沿和平擋兩類。立沿的高度都很低,只有5-8毫米,顯得小巧精緻,這樣的裝具年份一般在明晚期。平擋手有的是純平,中間厚度大一點,邊緣薄一點,一般都是鐵裝。有的平擋在外邊緣有一圈滾邊,工藝複雜的滾邊會做雕刻工法,這類擋手年份較早,這樣的擋手下面的緣口一般都是橢圓形狀,刀首橫截面也為橢圓,這樣把手也有手繩空, 這樣刀莖多為方扁莖。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3) 柄頭下彎茄形:這樣的構造比較特殊,刀首是一個弧形的鐵片做鉚定的墊片,弧形鐵片包裹手柄的後半部分,整體刀柄像一個雲頭下卷,雲頭中間有手繩孔,刀柄在緣口收窄,緣口多是橢圓造型。刀擋子多是四瓣瓜型擋手,多為鐵裝,這樣刀莖多為收窄的鼠尾莖,手繩空開在木頭手柄,不穿過鐵莖。

鐵裝的零件上一般都錯銀,紋飾有很多種,有錯銀龍、米字格、萬字格、海水江崖等等。銅裝多有鎦金,有些銅裝還做高浮雕的式樣。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3、刀刃

刀刃鍛造在明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這段時期的中國刀,不僅保持傳統的中國鍛造技法,同樣也開始學習更加複雜的西亞、和日本鍛造方法。這個時期的鍛造是技術的大融合時代。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戚家刀鍛造總體分成兩大型別,一種是花紋效果明顯的型別,一種是鍛造細密無花紋型別,兩種都是採用刀刃夾鋼的方式來處理刃口,刀刃長度從680-780毫米不等。花紋明顯的鍛造戚家刀多是山西、河北兩地,花紋形式多有“流水”、“旋焊”這樣的紋路,鍛造技術多來自西亞。另外一種花紋不明顯,但細密紋理不規則,這樣的刀體鋼質青白。這樣兩大類都是符合戚繼光提出的“ 鐵要多煉、刃用純鋼” 要求,用百鍊鋼做刀身,純鋼做刀刃,做到整體剛柔並濟。從現有的儲存的戚家刀來看,幾乎沒有採用日本鍛造方式的,日本鍛造最大的特點使用軟鐵做刀芯,外包刃鋼,鍛造方法複雜,效能很好,但是成本過高。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使用,所以中國一直使用刃口夾鋼的方式來簡單處理剛柔兼顧的目標。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戚家刀學習了日本刀的姿態,整體一改往日風格,刀姿從手柄上一尺開始成弧線,我們稱之為反,有些戚家刀比較直,反比較小,有些反比較大,應該是不同區域的匠人在製作過程中把握尺度不同有關。刀刃靠近擋手部分較寬,一般有28-35毫米,在反開始的地方開始整體收窄, 到了刀尖有的只有 20-25毫米,刀體姿態流暢,戚家刀的反和倭刀的反不同,戚家刀的的弧線完全是一個大的圓弧上擷取的一段,這樣的刀姿在砍和削的過程中會發揮最大的殺傷功效,日本刀靠刀尖一段比較直,是因為日本刀技法中需要刺擊的需要。戚家刀有平造也有鎬造,戚家刀中平造的型別不是是一點鎬線都沒有,是指的鎬線比較平,但是略有表現,應該明軍學習日刀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做出的調整,明軍不用像倭寇那樣注重刀體的研磨,更加註重整體的功效和製造成本,這樣型別的明刀整體強度都是非常好的,非常適合戰場的格鬥,為此戚繼光、俞大猷專門編著此種刀的刀法。戚家刀後期也有在刀體開血槽,這樣的刀型在清朝早期也有沿用,中期以後基本絕跡。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戚家刀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戚家刀的歷史背景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