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何煙臺棲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這或許與淘金有關

對膠東姓氏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除了姜、於、孫、曲等部分土著姓氏之外,其他多數姓氏大多相傳是元明之際從外地遷來,傳說中的遷徙地點大致有三個,一個是“大槐樹”,一個是四川或“雲南”,另一個則是青州。

相對於大槐樹和四川雲南來說,同屬山東並且距離膠萊河不遠的青州,在膠東人眼中更熟悉一些。在煙臺棲霞境內,就有不少來自青州的姓氏,最有名同時也是分佈最廣的,當屬陽疃李氏(棲霞城關、楊礎、唐家泊、臧家莊、北洛湯等村均有分支)。而棲霞崔姓,根據族譜記載,亦是從青州遷來,此外還有其他姓氏,不一而足。

為何煙臺棲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這或許與淘金有關

(青州風光)

為何棲霞不少人的“原籍”是在青州?很多朋友對此都頗感疑惑,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元末躲避紅巾之亂”以及“明初朝廷集中移民”等多種推斷,雖然很有邏輯,但苦於在正史中沒有精確記載,因此論證略顯單薄。

受傳統的“洪武移民”說法影響,人們查詢正史時,容易把時間限於明代,如此的確難以找到直接記載大規模的青州人遷徙棲霞的資訊。但如果在時間向前推移到元代的話,就會找到若干有價值的線索。

比如,在《元史 食貨志》當中,就有這樣一條記載,“凡產金之所:在腹裡曰益都、淄萊。至元五年,命益都漏籍戶四千淘金於登州棲霞縣,每戶輸金四錢。十五年,又以淘金戶二千僉軍者,付益都、淄萊等路依舊淘金。”

元代把中書省直轄地稱作腹裡,即現在的晉冀魯豫等省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上文記載是說,元代全國產金的地方,在腹裡主要集中在益都、淄萊地區,就是現在青州以東的地區。元世祖至元五年,朝廷下令將來自益都(青州)的四千戶漏籍人口,遷徙到登州的棲霞縣,成為專門的淘金戶。

所謂淘金戶,就跟古代專門負責燒鹽的皂戶一樣,是世襲某種特定職業的群體,他們向朝廷承擔的義務,就是行業的特產,類似於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提到的捕蛇人。

從史料記載的情況來看,這些從青州遷到棲霞的淘金戶,每年需要上繳的黃金為四錢,按照古代的重量計算,大約是12克左右。如果按照現在的黃金價格,大約是4000多塊錢。

為何煙臺棲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這或許與淘金有關

(棲霞風光)

這四千淘金戶,對於元代的棲霞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當時棲霞的人口雖然沒有直接的統計,但按照詩人王君實的說法,“蓬萊南境是棲霞,依山傍水數百家”,這雖然說的應該是縣城,但也可以推測出全縣的人口規模也不會不大。這次淘金戶遷徙,對棲霞的人口結構,顯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元朝後期,戰亂頻仍,這四千淘金戶可能會有一些遷回青州或遷徙別處,但終究會有一紮根些當地,因此可以推斷,現在棲霞境內有一部分人,應該就是當年青州淘金戶的後裔。

因為年代久遠、資料匱乏,這些青州淘金戶的後裔,都分佈在棲霞哪些地方,已經難以精準考證了,只能透過淘金這條線索進行推測。

為何煙臺棲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這或許與淘金有關

在膠東地區,提到產金,多數人想到的是招遠、萊州,實際上就儲存量和開採歷史而言,棲霞也是一個老牌的黃金生產地。根據《齊乘》和《棲霞縣誌》的記載,早在隋朝時,就有“牟州刺史辛公義組織人手在岠嵎山採金”的記載。這裡的岠嵎山,不是現在威海乳山市境內的岠嵎山,而是棲霞中部金山的別稱。而“岠嵎金牛”也名列老棲霞八景之一。

為何煙臺棲霞不少人的“原籍”在青州?這或許與淘金有關

提到“金山”,相信棲霞的朋友就比較熟悉了。以前棲霞境內曾經有個金山鄉,現在合併至松山街道。在金山鄉的片區,有很多村莊名帶金字或者與淘金有關,比如金山村、金山店子、金山臺、金山泊子,這幾個是名字中帶有“金”字;又比如客落鄒家、客落潘家、客落王家,這幾個相傳是因為當年淘金客曾在此落戶而得名。只不過,幾個村莊的主要姓氏鄒、潘、王等,譜系大多隻能追溯到明代。更早之前,是誰在此落戶淘金?並沒有資料記載。

金山一帶,只是當年青州淘金戶可能分佈的區域之一,棲霞其他地方,古代也有黃金開採,不知道當地的朋友,有沒有聽過與青州淘金戶相關的傳說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