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漢字趣談:聝(439)

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漢字趣談: 聝(439)”,“vid”:“w331980ds9o”,“img”:“http://puui。qpic。cn/vpic/0/w331980ds9o。png/0”,“desc”:“”})

漢字趣談:聝(439)

漢字趣談:聝(439)

漢字趣談: 聝

“聝”(guo2),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聝”字是左右結構的字形,左邊是一個“耳朵”,右邊是一個“戈”,兩形會意表示割下敵人的耳朵回去報功請賞。

在古代,戰爭頻發,當戰爭規模較小,或宰殺了敵人首領時,勝利者便割下敵人的腦袋回去請功領賞,當戰爭規模較大,宰殺敵人又很多時,勝利者僅割取敵方將領的腦袋,對其餘被殺之敵一律割下左耳(這是早已約定好的),以割取左耳多少作為記功領賞的證物。

有認為“聝”這個字的意思,是上古先民外出狩獵,當獵捕到大型野物,一人沒法扛回去,回住地叫同伴一道去搬運,為防止他人取走,便割下野物的左耳以為標記,表示這是有主之物,他人不可佔有。這可能是仿效戰爭之法。《周禮。大司馬》:“遂人狩田……大獸公之,小獸私之,獲者取左耳。”

殷商時期的金文“聝”字承續甲骨文映象字形,周朝早中期的金文“聝”字左邊是“首”,右邊是“戈”,周晚期“聝”字,左邊形似“爪”,實為“而”(而:須也,首也),右邊是“戈”。

周朝時期的“聝”字是用“戈”割取腦袋掛在戈上之意。小篆的寫法有“聝”和“馘”兩款寫法(互為異體),表示割下的耳朵或腦袋串起來掛在武器上。“聝”字在漢隸名碑帖中未曾見到,楷書寫成“聝”。

“聝”的本義是殺死敵人割取左耳。說文解字釋:“聝,軍戰斷耳也。” 在漢字中,“取”是割下被殺敵人的左耳,“馘”(聝)尚有割下腦袋或是帶毛髮的頭皮之義。

“聝”(xu4),意為面孔。《莊子。列禦寇》:“槁項黃聝。” (頸項枯槁,面黃肌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