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相傳此詩為東晉名士郭璞所作,此詩一出世,便頗具神秘色彩,使此詩成為一首讖詩,令人們想入非非,神魂顛倒。

這首詩成就了唐末董昌的皇帝夢,也成了他的催命符,而江浙之地也出了位割據江浙的吳越王錢鏐。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天目山位於浙皖兩省交界處,漢時稱浮玉山,因為此山東西峰頂各有一池,池中之水長年不枯,兩池左右相對,宛若雙眸,故名天目山。

天目山植被茂密、景色奇幽,是全國聞名的旅遊聖地。

吳越王錢鏐:字具美,小名婆留,生於臨安縣石鏡大官山下的臨水裡錢塢壠,相傳錢鏐出生時,突現紅光,而錢鏐相貌醜陋,父親錢寬認為不祥,欲將其投入屋後井中,多虧祖母垂憐,將其救下,後將其乳名喚叫“婆留。”後世將這口井稱為“婆留井”。

錢鏐自幼就與眾不同,舞槍弄棒,而且武藝高強,尤其擅長使槊,箭術高超。對圖讖、緯書也很感興趣,錢鏐膽識過人,以販賣私鹽為生。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時值黃巢起義,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趁機造反,石鏡都鎮將董昌招募鄉勇平叛,錢鏐投募鄉勇,被董昌任命為偏將,隨軍平叛王郢之亂。後群雄逐鹿,錢鏐智勇雙全,屢立軍功,官居鎮海軍節度使。後董昌反唐稱帝,據傳說董昌造反與東晉郭璞的這首詩有關:“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董昌自作多情認為此詩意指自己有九五之尊,遂興兵造反稱帝,唐昭宗命錢鏐前往平叛,錢鏐智勇雙全,指揮排程大軍平叛成功,加封鎮東、鎮海兩鎮節度使,加檢校太尉、中書令,賜鐵券,恕其九死。

經過多年征戰,錢鏐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到乾寧四年(公元897年),錢繆基本上控制了兩浙地區,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唐昭宗將其故里改為廣義鄉勳貴裡、衣錦城。

錢鏐在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上表朝廷,求封吳越王,被朝廷拒絕,後因權臣朱溫斡旋,被封吳王。朱溫建立後梁後,封錢鏐為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

公元923年,錢鏐正式建吳越國,設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禮制皆按皇帝規格。後唐建立後,錢鏐遣使進貢,求取玉冊,玉冊乃皇帝所御用,後唐皇帝李存勖不顧群臣反對,賜與錢鏐金印、玉冊,新羅、渤海等國尊其為君長,接受其冊封。

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病重,自知時日不多,錢鏐召臣屬議其後事,錢鏐言其子多為愚鈍、懦弱之輩,恐難繼大位,希望大家擇賢而立,眾人推舉錢元瓘為繼承人,錢鏐不久病逝,壽高八十一歲。朝廷為其罷朝七日,賜諡號“武肅”,併為其所作神道碑文。錢鏐廟號太祖,在位四十一年。

應順元年(公元934年),錢鏐葬於安國縣衣錦鄉茅山之原,後建廟于越州。

錢鏐人稱“錢王”,錢塘江口呈喇叭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錢塘每年八月形成錢塘江大潮,錢塘潮潮勢洶湧,蔚為壯觀。但潮水時常氾濫,農田被毀、房倒屋塌給廣大民眾帶來極大危害。

錢王治國,最難治的就是修建海堤,由於錢塘潮潮頭極高,潮勢洶猛,修建錢塘潮的海堤極為困難,常常顧此失彼,所以有“黃河日修一斗金,錢塘日修一斗銀之說。”

傳說錢鏐曾在農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天,命萬名弓箭手齊射潮頭,連射三萬支箭,潮水退去,得以安全築堤,其實那只是民間傳說而已。

開平四年(公元910年),錢鏐動用大批勞力民工,修築海堤,把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間裝滿巨石,“取名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內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於水際,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稱為“混柱”,奠基作為石塘。把裝滿石塊的大石籠用木樁固定在江邊,“築塘以石,自吳越始。”

這條捍海石塘,從六和塔到艮山門,全長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三丈。耗時兩個月,耗資十萬九千四百四十緡,約合近一億一千錢。

錢塘海堤的建成,極大地減輕了錢塘潮對當地的危害,百姓稱之為“錢公堤”。錢鏐又設“撩湖軍”,開浚錢塘湖(西湖),引湖水為湧金池,與運河相連。又在太湖地區設“撩水軍”,共四部,約七、八千人之眾,負責疏浚河道、湖區,築堤防患,曾造堰閘,鼓勵民之墾田,使其“境內無棄田”,“近澤知田美”使之成為富庶一方的魚米之鄉。有“錢塘富庶盛於東南”之說。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海門一點巽峰起,五百年間出帝王。”

錢鏐注重人才培養,採取保境安民的國策,弘揚佛法,鼓勵屯墾、興修水利、築堤疏運,視中原王朝為正朔,以保吳越國於一隅,訂立治家“八訓”、“十訓”,錢氏後矞人才濟濟,有“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之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