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有這樣一個部落,在中國封建制度的包圍下,歷經九個朝代的風雨未改其姓,憑藉其地處武陵山脈的特殊位置,盤踞一方,延續著自己的獨特文明,維持著實際意義上的獨立王朝,稱雄八百餘年 !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這便是湘西永順的彭氏土司王朝——一個充滿著傳奇和神秘色彩的土家族政權。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芙蓉鎮,是這個王朝的第一個都城,依仗酉水便利的交通,一度是湘西地區繁華的商業重鎮,見證了土司王朝的起落興衰。古韻悠長的石板長街,臨水依依的土家轉腳樓,飛簷翹角的深深庭院,鱗次櫛比的商家店鋪,都令人依稀可聞當年土司王的霸氣。

闊別千百年,當土司王后人再一次踏足這個曾經的故都,他又將講述一段怎樣蕩氣迴腸的往事呢 ? 這不,永順彭氏土司王第四十二代子孫、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彭司禮老師來到芙蓉鎮,溯源了那段八百餘年土司王朝風雲史,和這個傳奇王朝與芙蓉鎮的淵源故事。

(順彭氏土司王第四十二代子孫、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彭司禮接受採訪)

01。 彭老師,請問您與土司王是什麼關係 ? 您和芙蓉鎮又有什麼淵源呢 ?

彭司禮:我的祖先叫彭士愁,江西人。他從江西來到芙蓉鎮的時候正是公元 910 年,已經是一千零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彭士愁的父親叫做彭瑊,當時任靖邊都指揮使兼溪州刺史,派他來管理湘西,所以他第一站就來到芙蓉鎮。彭士愁有幾個兒子,大兒子叫彭師裕,去了永順老司城,二兒子叫彭師杲,去了保靖。而我就是二兒子彭師杲的後代,那麼算起來我就是土司王的第四十二代子孫了。

02。 芙蓉鎮在土司王朝設都之前就有 “ 小南京 ”、“ 楚蜀通津 ” 的美譽,是怎麼得來的呢 ?

彭司禮:芙蓉鎮以前叫做王村,很早以前在西漢的時候就是酉陽的縣治,現在的酉陽縣誌裡面有記錄,它是湘西自治州四大名鎮之一。坐落在酉水之濱,這裡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渝,下達洞庭,自古就是永順通商口岸,商人貨物川流不息,非常繁華。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03。 當時土司王是為什麼來到芙蓉鎮,又是什麼機緣讓他把都所建在了這裡呢 ?

彭司禮:我認為是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王村本來就發達,王村在西漢時期就是酉陽縣治所,所以其它地方條件沒有這裡好 ; 二是方便與他父親彭瑊的聯絡,透過酉水 “ 楚蜀通津 ” 的便利,可以很快到達沅水聯絡他的父親,從而得到各方面支援。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04。 當時土司王朝在芙蓉鎮建都的歷史有多久呢 ?

彭司禮:要從 910 年算起來的話呢,應該是 58 年,據有關資料介紹,土司王在公元 968 年就離開了芙蓉鎮。

05。 建都的這 58 年裡,土司王為我們芙蓉鎮做了哪方面事情 ? 又發生了什麼大事呢 ?

彭司禮:在這 58 年中,土司王彭士愁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叫做溪州之戰,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這場戰役就在王村打的。何以證明呢 ? 溪州銅柱上有記載,銅柱只有二千六百一十四個字,其中清楚的記載了溪州大戰的來龍去脈,證明了中國的土司制度是從這裡開始萌芽、開始發展的。

我們中國的土家族也是因此而形成的,彭士愁等老祖先透過聯合其它少數民族以及其它姓氏的部落,組成了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生活習慣、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的新的一個共同體,形成了現在的土家族,所以王村又有 “ 土家之源 ” 之稱。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06。 既然芙蓉鎮的地位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土司王最終又搬離了這裡呢 ?

彭司禮:溪州銅柱記載了幾句話:“ 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稅賦,自為供贍,本都兵士,亦不抽差 ”,這幾句話就是土司制度的顯著代表,盟約確定,你只要服從我,那麼楚對溪州屬地就免徵賦稅,不抽兵差。但是銅柱上還記載有一條:“ 乃遷州城,下於平岸 ”,意思是簽訂盟約之後,那你就不要住在高處,你得遷到低處較平的地帶去,這樣才能方便聯絡。所以是因為盟約要求的原因,土司王才選擇的遷都。

當時打仗是公元 939 年,在公元 940 年立的溪州銅柱,銅柱立下之後楚王就要他搬走,但是彭士愁卻賴在這裡一二十年沒走,直到公元 968 年他才遷走。可見,彭士愁老祖先對王村是戀戀不捨。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07。 土司王遷都老司城之後跟芙蓉鎮肯定還有一種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怎樣一種關係 ?

彭司禮:溪州大戰的時候,彭士愁已經五十多歲了,而遷都的時候他已經去世了,遷都是他的兒子完成的。一開始是遷到現在的 “ 弄塔 ”,又因為弄塔地方比較小,待了一段時間後就又遷到會溪坪去了。遷到其它地方後,王村這個地方就成為了土司王都的下屬機構,土司王派自己的女婿來管理這塊地方。

08。 遷都後,芙蓉鎮對當時的土司王朝有一個什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呢 ?

彭司禮:王村這個地方是一個交通樞紐,從保靖過來途徑酉水,從老司城下來走猛洞河,從澧水那邊過來都是在這裡集中,給北京送楠木是在這裡集合的,土司王去浙江抗倭所有部隊也是在這裡集合的,所以王村這個地方,是抗倭出發點,是給國家送楠木的集中點。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09。 剛剛您說到抗倭,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土司王抗倭的故事嗎 ?

彭司禮:這就要從簽訂盟約那根銅柱講起,以前打內戰,簽訂盟約以後邊界劃好了,合同也寫好了,大家就要和國家保持一致,從這時候起,土司王的後代奉國家的徵調有五十八次,其中最感人的一次就是到浙江抗倭。

彭翼南是彭士愁的第二十多代子孫,他當時才十八歲,因為他的父親當時被徵調貴州後病死他鄉,他馬上接班上位,緊接著就接到皇帝的聖旨要到浙江抗倭,於是帶領三千子弟兵就趕去了抗倭前線。彭翼南的爺爺叫彭明輔,已經六十四歲了,他看到自己的孫子才十八歲就上了戰場,他不放心,又帶領兩千兵前往支援。爺孫倆在抗倭前線共同戰鬥,並且取得了王江涇大戰的勝利。抗倭勝利之後,當時的皇帝給彭翼南頒了 “ 東南戰功第一 ” 的牌匾,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不多的。

10。 聽說土家族的 “ 提前過年 ” 和 “ 牛頭宴 ” 跟抗倭也有關係,您能給我們說一下嗎 ?

彭司禮:“ 土家年 ” 就是提前一天過年,為什麼要提前一天過年呢 ? 這裡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抗倭,因為永順彭氏土司接到皇上聖旨以後趕時間出發,大家沒有時間過年了,土司王就馬上組織大家一起,把所有的菜,肉、小菜、豆腐等等合在一鍋,叫做合菜,吃了合菜後馬上出發。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奉調出徵外地,都與出征有關。那麼土家族從此以後就有了提前一天過年的習俗,現在所有的土家族都有這個習慣。說道牛頭宴就頗有故事來源了。我們土家族祖先叫做社巴,祭社巴的時候我們都會殺一頭白水牛,殺完之後就將牛頭割下來擺在桌子上來祭祀祖先,因為牛頭的肉都是精肉,透過大火燉煮以後很好吃,這樣傳下來以後,就形成了牛頭宴,成為我們土家族的一種習慣傳統。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11。 您剛剛還提到了芙蓉鎮的碼頭當年為北京運送楠木,歷史上確有其事嗎 ?

彭司禮:湘西位於武陵山腹地,楠木是湘西的特產,現在湘西的地名中,有很多就叫做楠木村,現在老司城的山上還有一株很大的楠木。因為楠木的材質很好,不容易腐爛,長得又很直,所以國家要採購楠木,那我們就主動送上去。送了楠木以後呢,皇帝就給土司王很豐厚的回饋,這樣子關係也拉近了。運送楠木的事,彭氏家譜裡有記載,墓碑石刻也有記載,我前往故宮查閱了相關資料也有記載,證明我們的楠木送到了故宮。我到十三陵博物館的時候,牆上專門公佈十三陵的木料來源於湖廣佈政使司下轄的永順軍民宣慰使司,所以事實證明我們確實送了楠木。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12。 當時所有的楠木都是從我們芙蓉鎮碼頭運送出去的嗎 ?

彭司禮:確切地說,王村是一個轉運碼頭。因為楠木比較重,運送過程中底下需要墊一層輕質木材,所以運到芙蓉鎮之後需要重新打捆裝運,因為芙蓉鎮河道有一道彎,水流比較平緩,在這裡重新整理之後就送到北京去。

13。 我們有統計當時運送到北京的楠木數量嗎 ? 要去深山釆楠木,是不是很艱難 ?

彭司禮:相關資料記載,一共送了八次,共有三千多根楠木。當時採楠木非常艱苦,因為有記載,當時 “ 進山一千,出山五百 ”,上山砍楠木的時候,有蛇咬、有樹塌、有病災等等,很艱苦。

專訪土司王后人彭司禮:永順土司王朝與芙蓉鎮的歷史淵源

( 圖片均來源於掌上湘西 )

14。 聽說當時有唐伯虎啊等一些名人到我們芙蓉鎮,您知道嗎 ?

彭司禮:這很有可能,彭士愁家族有同文化名人打交道的傳統,其老老太彭茲、老太彭倜、爺爺彭輔,分別是韓愈、洪邁、韓琦題寫像贊。唐伯虎是明代人,此時已經是永順土司鼎盛時期,來拜訪彭氏土司是順理成章的事。唐伯虎等一些名人名士是先到老司城再到芙蓉鎮。因為芙蓉鎮景觀比較好,它有瀑布,交通又比較好,從老司城坐個木筏就下來了,這個在老司城的家譜內都有記載。

15。 土司王在我們芙蓉鎮還發生過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

彭司禮:彭士愁當時和馬希範打仗的時候就有很多故事,因為當時我們整個湘西總人口只有三萬人,馬希範作為楚王,就派了五千兵集中攻打彭士愁。而彭士愁率領我們湘西老百姓,只要能拿起刀槍的都來作戰,最後還是寡不敵眾,王村被攻陷了。失守之後,他逃跑到九龍蹬,九龍蹬那個地方只有一條路可以上去,易守難攻,那馬希範就放火燒山,土司王就率領一支隊伍沿著小道逃跑了,逃到山林裡面組織隊伍與其對抗,結果將馬希範的一員大將廖匡齊斬殺,楚王損失很大沒有對策之後才選擇了談判。

彭司禮人物簡介

彭司禮,男,土家族,現年 71 歲,中共黨員,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彭司禮曾在基層文化部門工作,先後獲得中級、正高研究員職稱。身上有土家漢子的淳樸和熱忱,因工作出色,曾榮獲全國農村文化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勞動模範。退休後,獲得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他仍保有那份初心和熱情,奔走於挖掘湘西民族文化內涵的最前沿,先後主編了《湘西土家族辭典》、《湘西土家語地名辭典》、《湘西州苗語地名辭典》、《湘西州土家語辭典》、《湘西州地名大辭典》等書籍。

在芙蓉鎮,彭司禮深入研究此地民族文化,發現可以利用保存於此的全國重點文物——溪州銅柱,打造中國土司制度的標誌性重點景觀,從而以點帶面,對芙蓉鎮旅遊做出了突出貢獻。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