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經歷了長期戰亂而建立起來的漢朝,國力空虛,對內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行君主統治,對外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反擊匈奴,在這種百廢俱興的社會環境中,

如何才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呢?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劉邦等人看到了階級之間激化的矛盾,如果僅靠儒家思想來治國,道德的約束力不足以平復階級矛盾,

如果延續秦朝的治理,那必然也會走上和秦朝相同的道路。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劉邦等人只能選擇以“休養生息”的方式來恢復空虛的國力,而適合這個時期思想只能是兼採百家之學的黃老之學。

這套思想主張“無為”而治,但又不像原始道家一樣消極避世,而是採取積極入世的方式達到治理效果,並且此思想還維護君主的權利,提倡等級制度,

它吸收了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名家的“刑名”等思想為一體

,為統治者服務。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更主要的是一大批功臣宿將多崇尚黃老,而且當時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思想體系,如出現《黃帝四經》等一些著作。

還有上述黃老之學相傳幾代人,有著成熟的實施經驗,在曹參這一代更是實現“齊國安集”的盛況,因此,黃老之學在漢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正式地走上了歷史舞臺的正中央。

漢初所實行的王霸道雜之的統治術脫胎於《黃帝四經》所論的“刑德”並行思想。從“德治”方面來說,陳平對比劉邦和項羽,認為劉邦相比項羽,更願意給予有功之人以爵位、食邑,這樣相比於項羽更容易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為漢朝辦事,在入關以後,為贏得民心,廢除掉了秦朝的嚴苛峻法,更是赦免前秦的官吏,並官升一級。

文帝“初即位,施德惠天下”,提出要貫徹養老的詔令。

老人不穿棉襖,吃不飽,要時常派人看望,還要賜予一些布帛酒肉,以作為天下模範,幫助民眾贍養父母。

明文規定八十歲以上的老者,每人每月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歲以上還要增加每人帛二疋,絮三斤,縣令必須親自監督檢查。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作為文帝的兒子,景帝受到了父親的直接影響,在繼續父親治理基礎上,還下詔書廢除部分刑罰,“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出美人,重絕人之世也。”

景帝雖以恭儉治天下,但對徇私害民的做法也是深痛惡絕,嚴禁透過職權進行倒買倒賣來牟取暴利,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處分、沒收、削去官職、

罰款的形式進行處罰,但沒有殺身之禍,這是與秦朝刑罰之治是有著根本區別的。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從“法治”的角度來說,漢初的“法治”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秦朝的治理。從睡虎地秦簡可以看出秦朝的法律之細,甚至關於牛馬出現問題都要及時地上報,可見細緻的程度。

但秦朝劍走偏鋒”,純粹以法律治人,形成暴政統治。漢朝承襲秦制,特別是蕭何“為法令約束”以後,基本做到了以法律為依據判斷黑白,也即是《黃帝四經》所述的“以法為符”。

而且漢初引入《黃帝四經》的“道生法”來平衡兩者的關係。

在《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記載了兩個案例,一個是鄉下人無意觸犯了清道禁令的犯蹕案,一個是盜取高祖廟座前的玉環案,文帝都是豁然大怒,把二人交給張釋之的目的是想重罰甚至是判以滅族之罪,但張釋之並沒有依照文帝的喜好處理此事,而是告誡君主“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法”由“道”所生,為天下人共同遵循,不能任由君主自身喜好所更改,

也正是《黃帝四經》開篇所論的意涵。

由此可見,漢初的統治者所採取的“刑德”治理之法,多是脫胎於《黃帝四經》為代表的黃老思想。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這些政策幫助西漢帝國社會穩定,併為後期社會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也正如宣帝對漢初黃老之治總結,“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德教,用周政乎!”在學術方面,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秦統一中國以後就幾乎形成“獨尊一法”的局面,漢初的特殊環境使得“獨尊一法”的局面無法實施,而轉變成為包容性更強的黃老之術,形成了“黃老於漢”的環境。

在這個時期內,百家學派想要生存,多多少少都會滲透一定的黃老思想來延續自身學派的生命力,漢初的陸賈、賈誼也正是如此,他們思想雖以儒家為主,但都受黃老之學的影響,表現出斑駁不純的學術思想,

也正是如此,兩人都被排除出“醇儒”之列。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陸賈為戰國末楚國人,秦末之時跟隨漢高祖“以客定天下”,西漢建立以後官至太中大夫,呂后專權作亂之時,為陳平獻計剪除外戚勢力而擁立文帝。

陸賈經歷了秦漢兩朝,深知秦王暴政的危害和農民起義的力量,於是作《楚漢春秋》、《新語》兩部著作向高祖進諫推行儒家仁義道德為治國之本,以此休養生息。

在陸賈的《新語》中可以發現其思想與《黃帝四經》有多處相同之處。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首先在“道”的描述上,“天生萬物,以地養之,聖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在開篇描述“道”中並沒有用抽象的“道”來定位“道”,而是用地想對具體的“天地”來定位“道”,我認為陸賈沒有花費更多的筆墨來描述“恍恍惚惚”的“道”來論證其神秘不可把握性,而是如同《黃帝四經》一樣,透過“天地”更加強調“道”的規律性,“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陰陽…,羅之以綱紀。”

所想表達的意涵是“天”、“地”、“人”之間只一種效仿的關係,日月星辰和四時陰陽所產生的“鬥衡”、“綱紀”就如同《黃帝四經》所述的“七法”,是為“天地”所制定的基本規範和制度。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想要成就聖人,就必須遵循“鬥衡”、“綱紀”。這明顯就是一種效仿“天道”的論證方式,也是同《黃帝四經》一樣,認為“天地”、人之間並不存在隔絕,二者統一於“道”,人想要發展,就要以“天地”為相仿物件。

在政治治理上,陸賈主張“無為”而治的治理方式。

在他的《無為》篇中以虞舜為例,來說明虞舜治國的方法是既無治國之意,也無憂天下之心,天下自然大治。這樣看來,陸賈顯然是接受了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他又認為秦始皇設刑罰的目的是為了震懾宵小,但實際上卻是法制設立的越多,奸佞滋長的越快。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設立大量兵馬是為了防止敵人攻伐,設立的越多,敵人也越多

。陸賈想要反面例子來說明,雖然統一中國,成就大業,但過於“有為”也不是長久之計,會招徠更多的問題。

透過兩個例子的對比和漢初的時代特徵,就必然要實行休養生息式的“無為”而治。那麼如何能保障君主治理過程中不過多的摻雜個人情感呢?

他提倡君主養氣怡情,匯聚精神,來培養自己的情操,這樣既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又可以減少對民眾的剝奪。

這顯然也是一種“守雌修身”的思想。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在“道之所可非物之所宜”的影響下,君主首先要調節自身,透過節情慾、減少貪婪之心的內在修養,才能符合“道”的要求,給予國家更好的治理。另外,陸賈在《明戒》篇中認為“故世衰道失,非天之所為也,乃軍國者有以取之也。”

字面看上去似乎在說,世道衰敗,國家滅亡都是君主所為,強調君主要守雌修身以國家,但是從另一面理解可以看成,“天道”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想要治理好國家,需要君主的主觀能動性的參與,在效仿“天道”的基礎上,順“道”而為之,

來肯定“有為”的重要性,這點則是與《黃帝四經》是相似的。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賈誼,洛陽人,十八歲便“能詠詩書屬文稱於郡中”,被吳廷尉招至衙門任職,二十多歲“頗通諸家之書”便成為博士,一年內成為太中大夫。

在任期間,“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等一些改革建議,但遭到朝中權貴的嫉妒,使得文帝逐漸疏遠賈誼,將其貶為長沙王太傅,一年後被召回京,與文帝交談中,感嘆其才學深厚,又被任命與梁懷王太傅,

但數年後梁懷王墜馬而亡,賈誼認為自己沒能盡到責任

,哭泣歲餘而死,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思想中多引黃帝、老子之言以釋己意。從“道”論上來看,“道者所道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賈誼可能受到了《黃帝四經》的思想的影響,對“道”和“天道”持肯定態度,他首先承認“道”作為至高本原,但也沒有過多贅述“道”的意涵,而是把重心放在“道”的作用上,他認為“道”作為源頭就是在於溝通連線事物,而“術”作為“道”的末端兩者互聯,以這樣的方式證明天、人之間沒有間隙,人可以透過“術”與“天”交流。

在這樣的“道”論支援下,“故治國家者,行道之謂,國家必寧,通道而不為,國家必空。”“道”作為最高的治理標準,實行“無為”而治,國家也必然安寧。

《黃帝四經》講述的國家治理為“虛無為本,因循而用”,“道”作為本體,同樣也是君主御下的根據,在《稱》篇最後一段有著以“陰陽”來論述“形名”的經典論述,《新書》可能受到了此思想的影響,在《輔佐》篇中重點突出“形名”為治理國家地最佳方式,“道行典知變化,以為規是非,明利害,掌僕及輿馬之度,羽旄旌旗之制,步驟徐疾之節,…見規宜諭,見過則讕。”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他認為“術”的作用就是制定官名,給予規則以諸侯臣民,使其在自己的範圍內處事,社會就可以正常運轉了。

那麼,君主如何制定“形名”呢?它認為“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虛而靜,令名自命,命物自定,如鑑之應,如衡之稱。”他與《黃帝四經》一樣重視“君人南面之術”,認為君主要以“道”為本,做到“虛”、“靜”,這樣“形名”能自然形成,

能更好地判斷臣民是否忠奸,也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了。

經歷過長期戰亂,建立起來的漢朝,劉邦是如何選擇學說的?

另外,《過秦論》篇中,賈誼明文斥責了秦朝的刑法的弊端,認為其“賞罰不當,賦斂無度。”,但並未完全杜絕法家思想的融入,他認為,“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者,人主之斤斧也。”建議對反叛的諸侯採取恩威並施的方式,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受到了《黃帝四經》“刑德”思想的影響。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