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英國女人:想吐,吃飯難以下嚥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漢族人對父母的一種孝道,認為身體上的一絲一毫都受之於父母,不可輕易去損傷它。因此,對之的珍貴,就相當於對父母的孝敬,不敢怠慢。農耕時期,漢族百姓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很看重“孝道”,因此,身體髮膚之於他們的意義非凡,頭髮從人一生下來,有可能就不曾剪去。

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英國女人:想吐,吃飯難以下嚥

清軍入關後,漢族人們的“毛髮情節”受到毀滅性侵犯,女真族是遊牧民族,喜於狩獵,為方便就把頭剃光,他們沒有蓄髮的傳統。因此入境關後,就頒發《剃髮令》,其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目的是為宣揚女真族的剃髮傳統,打擊漢族人的自尊心,以便建立清政府的統治。

從此之後,267年間,華夏男子都留著的“陰陽頭”。當時的清政府入侵漢族,屬於“異族”人,他們害怕受到漢文化的薰陶,逐漸漢化。於是,一入關,就實行“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讓漢族人在頭髮與生命之間作出抉擇,並且有些不願剃髮的漢族人都受到相當殘酷的懲,甚至於丟了生命。

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英國女人:想吐,吃飯難以下嚥

在如此暴力下,漢族男子只有違背祖訓,剃髮留辮,保住性命。然而,最初“剃髮令”裡,辮子並不是清宮劇中那種“陰陽頭”,而是“金錢鼠尾”式。有記載“金錢鼠尾”就是頭顱周圍的頭髮全都剃掉,只留後面一錢大小的頭髮,把成編成細辮,其粗細剛好能透過“孔方兄”中間那個小孔,看起來就好比一根細細的老鼠尾巴。

在秦世禎《撫浙檄草》中就形象的描述有“結辮下垂,形如鼠尾,不堪入目”,可見,那個髮型之醜。那麼“陰陽頭”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英國女人:想吐,吃飯難以下嚥

“陰陽頭”的盛行,並不是在清政府統治初期,恰恰相反,是清政府快沒落時。就像一個物種一樣,是逐步演變的過程,一項政策實施到慢慢讓人接受,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從史料考證,在1799年之前,也就是早於乾隆稱帝之前,清朝男子的髮型變化並不大,也就是留頭髮從一錢大小稍變大成三四錢大小,辮好後仍是細細的一縷。

1799年以後,髮型的變化蠻大的,就三四錢大小變成五六錢,隨後變成八九錢大小,留的應發麵積越來越大,所辮的辮子也就越來越粗,慢慢變成清宮劇中的陰陽頭。當清朝統治日漸衰落時,蓄髮也日益增多,由此可以看出,“剃髮令”是多麼不得人心。“剃髮令”違背當時歷史的趨勢,人們迫於強政剃髮,終究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英國女人:想吐,吃飯難以下嚥

當統治衰弱時,強政的力量也就沒有震撼力了。在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之前,人們還是留著“辮子頭”,它的問題不僅醜,最可怕的就是髒。那麼清朝男子的“辮子”到底有多髒呢?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離水源遠的人們,取水只能靠天下雨,所以洗澡洗頭,並非我們想象的這麼簡單,何況當時留著那麼長的辮子,洗起來也並不輕鬆。

還有一個問題,除了沐浴條件不成熟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上的,他們認為,沐浴對身體健康不利。

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英國女人:想吐,吃飯難以下嚥

《古今醫統大全》就有記載:“頻浴者血凝而氣散,體雖澤而氣自損。故有癰疽之疾者,氣不勝血,神不勝形也”,在這種根深蒂固觀念的影響之下,在封建社會中,不管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是很少沐浴的,那時候王公大臣條件要好一些,大概一個月才洗一次頭!普通的勞動人民有可能就是一年才洗一次!

清朝時期,那辮子是纏繞在一起,想象一下,長時間不梳理,這給垃圾、泥垢還有跳蚤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環境,日復一日, 積攢的垃圾是讓人無法想象的。曾經有一個來過清朝的英國女子,有幸見到過清朝人洗頭。

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英國女人:想吐,吃飯難以下嚥

據她回想,那個辮子一解開,隨之而來的,那一股惡臭撲面而來,可以說讓人窒息,還有小蟲子刷刷掉下來,鋪滿一地,讓她當場就想吐,後來好幾天也吃不下飯。那樣一個畫面,簡直不敢去回。

“辮子頭”是一個歷史的典故,雖然它髒,但之於它的意義可不能小看。當時的自然環境,生活設施,傳統文化,人們心裡的孝道,一件件,一樣樣,是不是都是我們現在不可缺少的歷史文化,查起資料來,它也是人們研究的香餑餑。

參考資料:

《孝經·開宗明義》

《古今醫統大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