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總督漕運部院遺址重現於世

總督漕運部院遺址,位於淮安市淮安區中心位置,佔地約30000平方米,現存漕運總督衙門大堂、33個柱礎。其主體建築與鎮淮樓、淮安府署位於同一中軸線。

2002年8月,明、清總督漕運部院遺址被髮掘;之後宋、元文化層重現於世。同年10月,該遺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總督漕運部院

漕運者,水道運糧也

漕運即以國家力量為保障,透過水道調運糧食、物資的一種運輸方式

。中國封建王朝將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水路不通處輔以陸運,稱作“轉漕”或“漕輦”,所運糧食稱“漕糧”。

漕糧被稱為“天庾正供”,是宮廷及王公百官、京師八旗兵丁的主要食糧來源。每年朝廷向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東8省徵收漕糧額定400萬石。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江、浙、皖、贛、湘、鄂6省所徵漕糧為米,是漕糧的主要部分;其中22萬石為糯米(又稱白糧)徵於蘇、浙2省,小麥主要徵於河南,黑豆徵於魯、豫2省。

每年大批漕糧由水路運往京師,分倉儲存。其中輸送京師糧倉的稱為“正兌米”,是八旗兵丁的餉米;留儲通州倉的稱為“改兌米”,是供王公百官的俸米。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漕運興,則國富強

運送漕糧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直接服務於封建朝廷的運轉。南北大運河的漕運暢通與否,深刻影響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局勢。

隋唐以後,開鑿運河、暢通漕運,無不是圍繞鞏固強化封建統治而開展的。因此,漕運事關封建王朝政權穩定、長治久安。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漕運之起源、發展、鼎盛

漕運始於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秦時期,秦始皇開鑿靈渠,為西南地區奠定基礎。東漢末年到南北朝,中原地區戰亂頻繁,大量百姓南遷,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由北方轉向南方。

隋代,朝廷在淮安設漕運專署;宋時設江淮轉運使,東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師,漕運日漸興盛。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明、清時期,漕運走向鼎盛。在淮安設總督漕運部院衙門,主管南糧北調、北鹽南運失誤。總督漕運部院機構龐大,文官武將及各種官兵達270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衛漕兵廠等機構,人數達20000多人。

漕運總督是明清兩代設立的官員,一般由從一品大臣擔任,掌管著長達1794公里的漕糧運輸,江、浙、鄂、贛、湘、豫、魯7省歸其節制,運河沿線1。2萬隻漕船、12萬漕軍聽其調遣。漕運總督既管理漕運,還兼巡撫,因此也稱之為“漕撫”,素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說。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漕政通乎七省,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歷史上,漕船首尾銜接,行至淮安古末口轉運入淮,再從河下古鎮載鹽而歸。作為南糧北調、北鹽南運的集散地、中轉站,客觀上形成了淮安在漕運史上的獨特地位。明朝姚廣孝感嘆道:

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

“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船,銜尾而至山陽,經漕督盤查,以次出運河,雖山東、河南糧船不經此地,亦遙稟戒約。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實屬咽喉要地也。”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千年古鎮河下

常盈倉是淮安地區特大型中轉倉,被稱為“天下糧倉”,可容納150萬石漕糧;清江漕船廠是全國最大的漕船製造基地,綿延23裡,工匠6000多人;位於板閘鎮的淮安榷關,明清時期的常關稅居全國首位,有“天下第一關”之譽。清政府一年財政收入白銀7000萬兩,透過漕運實現5000萬兩。

當時淮安城的人口達到100萬,河下古鎮人才輩出,僅明清兩朝就湧出56名進士、160多名舉人和貢生,“河下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聞名遐邇。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淮安河下古鎮招親對聯:“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東西”

千年漕運退出歷史舞臺

清朝末期,由於通津浦(鐵路)、解海禁,運河疏於治理、加之政治腐敗,漕政迅速敗落。沿途民眾苦不堪受,以至鬧漕、哄漕、抗漕不斷。

清朝包世臣曾說:“南糧三四百萬石,連檣五千餘艘,載黃達衛,以行一線運河之間,層層倒閘,節節挽牽,合計修堤防、設官吏、造船隻,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於東南之市價,雖不能知其確數,所費歲皆以千萬計矣!”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後期,不惜付出重大代價,攻佔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朝廷經濟命脈。不久清廷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後,太平天國佔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沿線的揚州、清江浦、臨清、蘇州和杭州都遭受重創,運河漕運被迫中斷。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因庚子賠款及大額軍費開支壓力,朝廷正式宣佈停辦漕運,千年漕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大運河精神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運河,已在中國大地上奔流了2500多年,見證了千年漕運和封建帝國的興衰,其承載的漕運精神及文化內涵經久不衰。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現如今,在魯、蘇、浙3省的努力下,大運河已成為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京杭運河江蘇段,常年有13個省、市的船舶往來,承擔著長三角地區大宗物資中轉集散、北煤南運的戰略任務。在國家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中,大運河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千年漕運,見證封建帝國興衰,譜寫淮安輝煌歷史

古都揚州牽頭,聯合大運河沿線22個城市,已啟動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程;“

保護好、利用好、

發展好

”大運河精神任重道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