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從洛陽來了個“元魯山”

從洛陽來了個“元魯山”

琴臺遺址

魯山縣城不大,街頭巷尾有一種奇妙的懷舊感。

路邊賣胡辣湯的小吃攤兒,和10年前你在其他地方見過的小吃攤兒差不多。

藏在背街小巷深處的魯山第二高中,學校籃球場旁邊有一個高臺,看樣子也無甚特別。

其實,這高臺很特別。它叫琴臺,是唐代魯山人為了感謝一個洛陽人而建造的。

這個洛陽人名叫元德秀,別號“元魯山”,是當時的魯山縣令。

“恨我不識元魯山”

老郭是魯山人,在琴臺遺址對面開了一個小店。生意不忙時,他會和到琴臺參觀的遊客閒聊兩句。

他和其他魯山人一樣,管元德秀叫“元神仙”。因為他們認為,像元德秀這麼了不起的人,世間少見,理當被奉為神仙。

琴臺始建於公元735年,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唐玄宗。

元德秀在魯山當縣令,給魯山人留下了忘不了的回憶。

他品德高尚,廉潔愛民,為魯山人辦了不少好事兒、實事兒。

聽說縣令喜歡彈琴,魯山百姓自發集資修建了這座琴臺,送給他當“禮物”。

相傳,元德秀召集眾人開會商討事情時,無須派人傳令,只要登臺撫琴一曲,大家就會從縣城各個地方踴躍到場。

什麼樣的縣令,才能得百姓如此愛戴?

翻遍史書,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像元德秀這般特立獨行的官員。

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古籍記載,元德秀幹過很多“不合常規”的事:把盜匪放出大牢打老虎,維護治安;領著草臺班子到洛陽參加皇家文藝會演,不為皇帝歌功頌德,反而豁出命去打皇帝的臉,罵官府、官僚,懇求朝廷為魯山百姓減免賦稅……

這些故事書裡才會出現的情節,竟在一千多年前的魯山縣真實上演。難怪連北宋大文豪蘇軾都佩服元德秀,曾言“恨我不識元魯山”,恨不能與他生在同一時代。

單身“奶爸”去當官

元德秀,字紫芝,據說是北魏落魄皇族的後裔,生在洛陽,家境貧寒。

他志向遠大,愛讀書,不但是個學霸,而且精通音律,剛長大就被地方官選送去參加科舉考試。

當時,元德秀的父親已去世。他不忍心撇下老母親,便帶著母親進京趕考,中了進士。

金榜題名,前途無量,很多人給他介紹物件,可元德秀堅持單身,直到去世也沒成親。

他有個侄子,年幼喪母,元德秀視如己出,成了單身“奶爸”。

侄子長大後,家裡窮得張羅不起婚事。元德秀向朝廷求職當官,一則想為國為民做點兒貢獻,二則想掙點兒俸祿幫襯侄子成家。

朝廷把他派到了魯山當縣令。這可不是什麼美差。

當時的魯山是個貧困縣,土地貧瘠,賦稅沉重,盜匪猖獗,老虎出沒,民不聊生。上一任縣令嫌此地太亂太窮,棄官離開。

元德秀迎難而上,接下了這個爛攤子。他決心拼盡全力,讓魯山改頭換面,讓魯山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任期間,元德秀體察民情,興修水利,鼓勵農桑,懲治貪汙,打擊惡霸,百姓拍手稱快。

魯山老虎傷人性命。有個盜匪被捕入獄,許諾改過自新,打虎贖罪,求縣令放了他。下屬怕盜匪使詐,連累元德秀,極力阻止。元德秀力排眾議,釋放了盜匪,讓他帶隊打虎。

不久,盜匪扛著老虎回來交差,眾人嘖嘖稱歎,都誇元縣令目光高遠,一舉兩得,既感化了盜匪,又根除了虎患。

奇招勸諫美名傳

《新唐書》記載,公元735年,唐玄宗駕幸東都洛陽,要在五鳳樓舉辦文藝會演,要求各地官員組織節目,歌舞助興。

官員們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極盡能事,有人甚至勞民傷財搜刮演出經費,以炫耀政績,邀功請賞。

河內太守帶了幾百名歌伎,坐著豪車來到洛陽,歌頌皇帝,讚美大唐。

元德秀不願粉飾太平,只想為民請命。他帶著數十名樂工步行進城,合唱了一首《於蒍於》。這首歌由他自己填詞作曲,唱的是窮苦百姓、無恥官僚,勸諫皇帝撫卹百姓、減免賦稅。

看了半天歌舞昇平的表演,這首潑冷水的大合唱讓唐玄宗感到意外。皇帝欣賞元德秀的真誠直接,稱讚《於蒍於》乃“賢人之言”,吩咐宰相罷免河內太守的職務,免除魯山百姓三年賦稅徭役。

冒死請命、巧妙勸諫的元德秀,成了魯山人心中的英雄。他們修築琴臺,以示感激。

元德秀來魯山之前,魯山百姓家無餘糧,官府每年追著農民催繳皇糧。他來之後,魯山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元德秀淡泊名利,不習慣官場生活。任滿,他兩袖清風,作別魯山。當地百姓依依不捨,灑淚送行。

他走了,為他而建的琴臺留下來了。此後歷朝,琴檯曆經風雨,屢經修葺。文人墨客爭相登臺懷古,憑弔先賢。

值得一提的是,在琴臺遺址附近的魯山文廟(今魯山一高老校區校園)裡,還有元德秀的族弟元結的遺蹟——全國重點文物元次山碑。

元結,字次山,文武雙全,不僅是古文運動的先驅,還曾在“安史之亂”中帶兵討伐叛軍,功勳卓著。他病逝後歸葬魯山,好友顏真卿為其書寫碑文。

走出文廟,登上琴臺,仰望天空,遙想一千多年前,唐朝宰相房琯見到元德秀,讚歎“見紫芝眉宇,使人忘卻名利之心”,不由好奇元德秀到底長什麼樣。

怪不得蘇軾感嘆“恨我不識元魯山”,如此神仙人物,誰不想見一見?(記者 張麗娜 文/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