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千古奇冤”智宣子:選繼承人失敗導致三家分晉?

【出處】《資治通鑑· 周紀一》

【原文】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譯文】當初,晉國的智宣子想以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他不如智宵。智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只有一項短處。美髮高大是長處,精於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雖然如此卻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項長處來制服 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惡事,誰能和他和睦相處?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麼智氏宗族一定滅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

【解讀】這是《資治通鑑》的第2篇文章,很多人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對於智宣子“以瑤(智伯)為後”決定非常之不理解。因為智果已經將智伯的優劣分析得非常到位——“五長一短”。一個人能力越強,但是德不匹配,反而還會壞事。智果說,像智伯這樣的人作為繼承人,智氏宗族一定滅亡。但是智宣子不聽,還是立智伯為家族繼承人。

後來確實如智果所言,智伯攻打趙的時候失敗了,身首異處,甚至頭顱還被人作為了酒杯。

表面上看,上面的分析確實符合邏輯。司馬光還對此點評: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自古昔以來,國子亂臣,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作為當時晉國最大家族的領袖,智宣子在繼承人選擇真是“唯能”不“唯德”嗎?

這就需要我們把這次繼承人確立事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

“千古奇冤”智宣子:選繼承人失敗導致三家分晉?

當時的晉國,國君的權力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比較突出的就是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站在智宣子的角度看,晉國魏、趙、韓三大家族剛剛崛起,智家在晉國的地位正在受到這三大家族的嚴重挑戰。作為家族的掌託人,他必須挑選一名能夠擔負家族復興、重現家族榮耀的繼承人,否則家族在晉國的利益遲早會被損害、瓜分。

面對當時家族可供挑選的繼承人,智宣子只能賭一下:選擇“美髮高大、精於騎射、才藝雙全,能寫善辯、堅毅果敢”的智伯,也許能夠扭住整個家族的下坡趨勢,在利益衝突中能夠擔負起捍衛家族利益的責任。但是如果選擇仁義平庸的宵作為繼承人,整個家族最後的命運遲早將會被其他家族所主宰。

這是一道再明顯不過的選擇題:

智伯有50%的贏面,而宵的最終結局則是全敗。

面對家族的生死存亡,繼承人的道德品質顯然是智宣子的次要考慮因素。

於是,智宣子決定賭一把。

而實際上他也幾乎賭成功了:智伯率領家族的部隊奮勇殺敵,在幾次利益衝突的鬥爭中,他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而且已經把當時的韓、魏、範等家族踩在腳下了。只不過,在聯合其他家族攻打趙的最後時刻,出現了自負、鬆懈、驕傲、陰謀、背叛和殺戮。

智氏兵敗晉陽後,全族盡滅。緊接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儘管智宣子最終的選擇還是失敗了,但他也是不得已為之。與其如溫水煮青蛙般地看著家族走向沒落,還不如奮起一搏。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很是正常不過了。所以也不要覺得可惜,現實就是這樣的,坦然看待就好了。

由此可見,在選擇繼承人、使用人才的問題上,德才兼備自然是最好不過的,實在不能兩全的,那就根據一個企業、一個家族的發展階段來分析。如果處於上升階段、創業時期,家族和企業的首要目標是活下去,自然應該大刀闊斧、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如果是守成階段,那對於人才的評判和使用標準自然也要因時因勢發生變化。

誠如司馬光所言,“

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當時智家的智囊人物,智果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分歧後,果斷另立門戶,儲存了智氏的最後血脈。秦滅六國後,輔姓不忘先祖,恢復智氏,智氏血脈得以延續。

這又是另一個智慧、勇敢、熱血、堅毅和忠誠的家族故事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