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流經黃土高原,沖刷黃土奔騰而下,河水渾濁如黃湯,故稱黃河。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可是幾乎沒人知道,中國在內蒙古赤峰境內還有一條黃河,就是西拉木倫河。

“西拉木倫”是蒙古語,對照蒙英詞典,“木倫”的發音為[m ren],意為“河”,“西拉”的發音為[sir-a],是“黃色的”意思。翻譯過來,“西拉木倫”就是黃色的河,黃河。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西拉木倫河發源於內蒙古東南的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一路向東,流經林西縣、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後,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蘇木與通遼市奈曼旗交界的地方與老哈河匯合,成為西遼河。

從中游開始,西拉木倫河的兩岸就幾乎都是沙地,往東一直延伸到“八百里瀚海”之稱的科爾沁沙地,河水攜裹泥沙,混濁而色黃。在很早的時候,這條河就被中原稱為潢水,“潢”是“黃”的異寫,潢水就是黃水、黃河。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契丹族就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建立契丹國後,將都城建在西拉木倫河畔,稱為臨潢府。

西拉木倫河、老哈河為西遼河的北、南兩個源頭,西遼河與東遼河又匯聚成遼河,因此契丹位於大遼河流域,北宋稱呼契丹國為遼、大遼。早在漢朝,中原就將這一串大河稱為西遼河-東遼河-遼河。契丹國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後,為了入主中原、融入中原文化,就順勢將契丹國改名為大遼國。

契丹出自宇文鮮卑。

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右校尉耿夔在金微山(阿爾泰山)擊破北匈奴,北匈奴西遷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金微山以東的匈奴故地漠北(今蒙古國)空虛。當時,在嫩江以西的大興安嶺北部山區和額爾古納河流域居住著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詰汾乘機率領部眾輾轉南下、西進,佔據漠北。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漠北高原上還留有以宇文氏為主體的匈奴餘種十餘萬落,他們在鮮卑人的壓力下被迫向東遷徙,後來都自稱鮮卑,與鮮卑混居、融合,形成了鮮卑宇文部。再後來,鮮卑宇文部歸附檀石槐的鮮卑部落聯盟,其首領成為鮮卑部落聯盟的東部大人。

到了西晉初年,遼西地區就已經生活著東部鮮卑的三部:宇文氏、慕容氏、段氏。

遼西地區相當於戰國時期燕國的遼西郡,約在遼河以西、灤河以東、大興安嶺以南、渤海以北,即今遼寧省的朝陽市、阜新市、錦州市、葫蘆島市、盤錦市的遼河以西部分、內蒙古的赤峰市、河北省的承德市、秦皇島市。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遼西地區山河相間,最西面是灤河,灤河的東面是七老圖山,七老圖山的東面是老哈河。七老圖山屬於燕山的支脈,西北-東南走向,是老哈河與灤河的分水嶺,也是是赤峰市哈喇沁旗與承德市的界山。七老圖山由一些斷塊山組成,蒙古語裡,“七老圖”意為“七堆碎石頭”。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老哈河的東面是努魯兒虎山(松陘嶺),努魯兒虎山的東面是大青山(青巒嶺),大青山的東面是大淩河,大淩河的東面是松嶺,松嶺的東面是六股河、小淩河。

努魯兒虎山、大青山、松嶺都是東北-西南走向,從西往東呈“彡”形排列。努魯兒虎山是燕山山脈的東段,為老哈河與大淩河的分水嶺。松嶺橫亙在朝陽市的中部,是大淩河與六股河、小淩河的分水嶺。

大淩河西鄰灤河的支流青龍河,從朝陽市的西南往東北流,至朝陽北票市的白石水庫,納北票市與阜新市的界河牤牛河(濫真水、圖爾根河),而後折向東南流,東鄰醫巫閭山(微閭、無慮山、扶梨山),過錦州義縣、凌海市,最後注入渤海,呈一個“∧”形橫貫遼西地區。

“醫巫閭”為肅慎語“qis-maral”,意為“血紅色的母鹿”,醫巫閭山即紅母鹿山。

醫巫閭山的東面是遼河的支流繞陽河,繞陽河的東面是遼河。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宇文鮮卑以紫蒙川(今朝陽市西北)為中心,佔據了老哈河流域和大淩河(榆水、白狼水)流域,勢力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天的赤峰市和朝陽市的松嶺、黑山以北區域。

慕容鮮卑在宇文鮮卑的東面,以大棘城(今義縣西北)為中心,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阜新市、錦州市北部。

朝陽市的松嶺、黑山一線以南,從秦皇島市的山海關區到葫蘆島市、錦州市南部,這片西南-東北走向、東臨遼東灣的區域,就是遼西走廊。魏、西晉朝廷都在大淩河中下游設定了昌黎郡,管轄昌黎(今義縣)、賓徒(今錦州市北三十里)、柳城(今朝陽縣柳城街道)三縣,守護遼西走廊,以控制遼河平原和遼西地區。曹操曾親征烏桓,班師回朝走的就是遼西走廊這條道,途中經過昌黎縣,還登上碣石山,寫下了詩篇《觀滄海》。後來,司馬懿徵遼東公孫淵,也是走的這條道。

擴充套件閱讀:

從詩中品這幾個人的人生境界 (上)

段氏鮮卑在宇文鮮卑的南面,以令支(今唐山遷安市)和陽樂(今秦皇島市盧龍縣東)為中心,勢力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天的秦皇島市、承德市。

宇文、慕容、段氏三部在遼西這塊豐美之地三足鼎立,相互爭奪牧場、人口、牲畜。

到了東晉初年,段氏、宇文氏先後被慕容氏吞併,宇文氏的餘種逃遁至松漠之間,繁衍、分化出了庫莫奚和契丹兩個民族。

《晉書·載記·第九章》: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慕容皝)率騎二萬親伐宇文(逸豆)歸,……盡俘其眾,(逸豆)歸遠遁漠北。(慕容)皝開地千餘里,徙其部人五萬餘落於昌黎。

《魏書·列傳·卷八十八》: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別也。初為慕容元真(慕容皝)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

那時,在克什克騰旗西拉木倫河源頭一帶,南至承德市圍場縣北部的區域,分佈著方圓千里的松樹林,《遼史》上稱之為平地松林。從克什克騰旗開始,往東北方向的林西縣、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開魯縣、扎魯特旗都位於大興安嶺南部山區,廣泛分佈著原始松林。因此,所謂松漠之間就是平地松林之間、沙漠之間,就是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深山老林和科爾沁沙地之中的草原。

也就是說,宇文氏在與慕容氏的爭鬥中落敗,勢力收縮至努魯兒虎山西面的老哈河流域,再次被慕容氏的前燕國擊潰後,殘部逃遁至西拉木倫河流域,改稱庫莫奚。“庫莫奚”在鮮卑語中意為沙、沙漠。戰敗部落為了躲避追殺,往往逃到地形複雜的山地森林或者廣袤沙海之中的小塊草原,藉助地形保護自己,休養生息,而後東山再起,歷史上像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鮮虞、東甌、閩越、烏桓、鮮卑、沙陀、女真都是如此。

此外,宇文氏殘部深諳“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有一部分跑到了更遠的大興安嶺北部山區,在那裡療養創傷。到了南北朝的時候,這一部分逐漸發展、繁衍成為室韋族。在遼、金時期,又孕育出蒙古族。

庫莫奚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經過四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後,又逐漸部眾繁盛起來。此時,拓跋鮮卑的北魏興起,北魏對擾邊的庫莫奚給予了沉重打擊,庫莫奚部眾分崩離析,分化、演變出了一個自號“契丹”的民族。

《魏書·帝紀·卷二》:(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五月癸亥,(託跋珪)北征庫莫奚。六月,大破之,獲其四部雜畜十餘萬,渡弱落水(西拉木倫河)。

《魏書·列傳·卷八十八》:登國中,國軍大破之,(契丹)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

《遼史·志·卷七》記載了一段契丹人的傳說: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

馬盂山、土河 、平地松林、潢河、木葉山這些契丹地名,因為年代久遠,更因北宋知之不詳,導致歷史上對其具體方位眾說不一,也成為了今人探究歷史之謎的一種樂趣。

馬盂山指七老圖山的南半段山脈,包括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馬鞍山、承德平泉市的光頭山、赤峰市寧城縣的大尖山,因光頭山形似馬盂而得名。在契丹語裡,“馬盂”意為光頭、光禿的。由於音譯轉音或專指某處山峰的原因,馬盂山還有很多別名,如馬雲山、黃土山、永安山、明安山等。光頭山並不是完全光禿的,半山腰有草甸、灌木,山下有連線北宋與臨潢府的驛道,有驛站,歐陽修、沈括、蘇轍、王安石出使契丹都曾經此地。歐陽修留宿光頭山腳下的驛館,曾寫下“古北嶺口踏新雪,馬盂山西看落霞”的詩句。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土河就是老哈河,歷史上也有很多名字,如烏候秦水、託紇臣水、土護真水、塗河、老哈母林河、老哈木倫河,都是轉音異寫。契丹語“老哈”是“鐵”的意思,“木倫”跟蒙古語一樣意為“河”。

老哈河發源於平泉縣柳溪鎮的光頭山,往東北流進赤峰市寧城縣境後成為赤峰市東南與朝陽市建平縣的界河,繼續往東北流至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蘇木(原大興農場)的海力吐村後進入奈曼旗,再東流至開魯縣大榆樹鎮蘇家堡村附近與西拉木倫河匯合,成為西遼河。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木葉山是契丹先祖的發祥地,孕育出了耶律家族,因此被契丹族視為神山。契丹有登木葉山以白馬青牛祭祀天地、祭拜祖先的傳統, 每當舉行軍國大事的時候,遼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去木葉山祭祀, “每行軍及春秋時祭, 必用白馬青牛, 示不忘本雲。”

在契丹語裡,“木葉”意為高山,《遼史·志·卷七》記載木葉山在永州境內。

永州是著名的承天太后蕭燕燕所設, 是遼國的皇家獵場,也是遼帝的“冬捺缽”。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每年冬季,遼帝都會到永州坐冬、狩獵、討論軍國大事、接待北宋及諸國貢禮,因此史書中出現了很多有關永州的地名,如廣平甸(澱)、白馬澱、柳林澱、長泊、伏虎林、瑞鹿原、藕絲澱等等。翁牛特旗海金山以東、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之間的沙地平原與這些地名描述非常吻合,那裡分佈著山嶺、沙漠、河流、湖泊、甸子(河灘地)、蓮花、松樹、榆樹、柳樹,森林裡曾有虎、鹿等動物出沒,就是現在的海拉蘇鎮、阿什罕蘇木、烏敦套海鎮、格日僧蘇木、新蘇莫蘇木、白音套海蘇木這片河間區域。

姜念恩先生經過考證後,進一步縮小範圍,定為永州“位於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蘇木(今新蘇莫蘇木)東南西拉沐淪河與老哈河之間”。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如此,則永州以西是格日僧蘇木沙地,格日僧蘇木沙地以西是海拉蘇鎮,海拉蘇鎮以西是海金山。海金山處於西拉木倫河的南岸,由哈拉金山、巴音罕山、鍋撐子三座山組成,現在屬於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場。哈拉金山海拔 652。5 米,方圓8 平方公里;巴音罕山海撥 668。8米, 方圓3平方公里;鍋撐子山海拔 575米, 方圓5平方公里。三座山中哈拉金山最大,三山相鄰,排列成三角形,從遠處看非常像埃及的金字塔。

幾乎沒人知道,中國有兩條黃河

海金山就是木葉山,哈拉金山就是契丹人的第一木葉山。

“哈拉、喀喇”本是突厥語,意為“黑”,引入到契丹、蒙古、回鶻語中後,語意擴充套件為“黑”或者“高”、“大”,所以哈拉金山就是大金山,海金山很有可能就是哈拉金山的縮寫。“巴音、巴彥”在契丹、蒙古、滿語中都是“富饒的、富有的”意思,“罕”意為山,巴音罕就是富饒的山。

站在哈拉金山的山頂極目遠望,北面是蒼莾的大興安嶺,層巒疊嶂;南面是宏偉的努魯兒虎山,青山如黛;東面是連綿無際的科爾沁沙地,沙丘、湖泊、草地交錯;西面,西拉木倫河從天際而來,浩浩蕩蕩,奔流而下。王之渙若到此地,想必會賦詩一首: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契丹族的美麗傳說暗示契丹人的先祖來自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的上游,透過部落聯姻以及兩條大河的庇護,在兩河之間的木葉山開枝散葉,繁衍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日連、匹絜、黎、吐六於八部。

西拉木倫河是契丹族的搖籃。

在三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契丹屢屢受到高麗、柔然、北齊、突厥的侵逼,部落離散,散而復聚,在夾縫中艱難地求生存。契丹的周邊始終強鄰環伺,東有高麗、渤海,西有突厥、回紇,北有室韋、女真,南有中原王朝(北魏、北齊、隋、唐),直至耶律阿保機的出現,契丹人的眼前才出現一道耀眼的曙光。

“契丹”, 意為“鑌鐵千萬年不壞”。

耶律阿保機將遙輦氏部落聯盟的軍事力量打造成滾滾鑌鐵洪流,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橫掃周邊強鄰,建立了契丹國。因此,契丹人視西拉木倫河為母親河,就如同我們的黃河。

契丹語稱西拉木倫河為“梟羅箇沒裡”,明朝人編的《元史》記為“稱失列門林”。清朝的滿語稱之為“錫刺木倫、失烈母林、什拉磨楞、什刺木蘭、西拉木倫”。西拉木倫河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她有如此眾多的名字。西拉木倫河畔曾經無比的喧囂,戰馬嘶吼,牧群喧鬧,而當金戈鐵馬的時代離我們漸漸遠去,那裡又歸於沉寂。千百年後,當我們開啟一張泛黃的地圖,輕輕拂去歷史的塵埃,猛然發現,那裡靜靜流淌著一條跟黃河同名的母親河。

茂密的大興安嶺庇護了鮮卑人, 當他們走出大山向外擴張時,山麓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和西拉木倫河便是他們的大本營,柔然、契丹、室韋、蒙古諸多民族相繼在那裡興起,包括來自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都從那裡開始,向西征服蒙古高原和更廣闊的世界,勾勒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如果我們放眼整個歐亞大陸,西拉木倫河,就絕不僅僅是契丹人心中的黃河了。

擴充套件閱讀:

何謂民族?以前未曾細想(中)

何謂民族?以前未曾細想(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