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張廷玉跟“六尺巷”是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先來說一下“六尺巷”的典故,這本來是一個地方鄰里間關於房屋土地地基的問題。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吳家之間處理這件事的方法。

張廷玉跟“六尺巷”是什麼關係?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有兩戶高門望族比鄰相居,一戶姓張,一戶姓吳。吳姓蓋房欲佔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相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羞愧難當,旋即拆讓三尺,以便吳家蓋屋。吳家面對張家的做法,也覺得自己的做法太不應該,也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那這個張相是誰呢,就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張英,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康熙六年,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先後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諡號文端。

張廷玉跟“六尺巷”是什麼關係?

那麼這個跟張廷玉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還真有關係,因為那個寫信去京城的人,就是張廷玉,也就是張相張英的兒子。正是因為張英的家風嚴謹,謙虛包容,待人平等,給了兒子張廷玉上了最重要的一課,才有了後來張廷玉曆經三朝而不倒,還成為了唯一一個可以配享太廟得漢臣。

張英大學士處理兩家糾紛的作法,體現了古代文人包容忍讓,平等待人的美德,“懿德流芳”則是後人給他的最高褒獎。

現如今“六尺巷”代表的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