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先談秦國滅亡沒經驗惹的禍,後看漢朝故事,棘手事慢慢來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長短配王朝,一個秦漢,一個隋唐,秦隋短命,而漢唐長壽。

為何如此,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事情。

在經濟學和創業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試錯成本!

先談秦國滅亡沒經驗惹的禍,後看漢朝故事,棘手事慢慢來

(成本觀念看歷史)

什麼意思咧?

就是試驗事情的正確與否,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成本的大小決定創業的成敗,甚至人生的成敗,同理,可以引申在朝代之上。

只是朝代的試錯成本更好,一錯再錯往往是國破家亡。

錯和對,相對應又引申出一個詞語,那就是經驗,什麼事經驗?

其實大多數人都懂,經歷過,感受過,做過,成過,敗過就是經驗。

而秦朝的短命,經驗不足才是關鍵,經驗不足造成試錯成本高昂,最後還急功近利,幾十年就完蛋也成了必然。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立起了華夏文明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大一統是秦朝才有的概念,只有對所有區域都有穩固統治的朝代才能算大一統帝國,前代夏商周三朝雖然都是正統王朝,可是與實際控制力而言並不算高,不高的控制力就決定了他們不算太一統王朝。

可是秦帝國雖然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統治基礎卻並不安穩。

春秋戰國持續數百年的爭鬥下,民心確實心向統一。

如果當時的秦始皇能理解民心,而不是急功近利一樣的不斷南征北討,建設大工程,妄圖將一個朝代的所有事情,一個人都做了。

先談秦國滅亡沒經驗惹的禍,後看漢朝故事,棘手事慢慢來

(秦始皇野心太大)

那麼秦帝國壽命當完全不同。

原因很簡單,民心厭惡戰國的爭鬥,甚於對六國的思念。

可是橫徵暴斂不恤民力的施政方針,卻讓無數六國子民懷念起了自己的故國,最後再六國舊貴族推波助瀾之下,動亂就成了難免的事情。

這是滅亡根源之一,不恤民力。

其次一個滅亡根源則是秦帝國徹底的郡縣制度設定。

為何說郡縣制設定成了帝國滅亡根源,其實很好理解。

徹底的郡縣制,讓秦國的舊貴族還有宗室對於秦帝國進一步離心離德。

道理也很容易理解,秦人的精華是什麼?

答案是老秦人,正是老秦人的披巾斬棘奮戰不止,才有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直到最後的統一天下。

可是這弱小走向強大的步步為營中,其實老秦人的利益是步步被剝奪的。

商鞅變法之初,秦國朝堂雖然各個英才匯聚,如商鞅張儀之流都是各國的客卿。

可是老秦人依然有自己的代表在朝堂之上維護他們的利益,秦昭襄王時候的“四貴”當家,就是老秦人和楚國外戚聯合執政的時代。

先談秦國滅亡沒經驗惹的禍,後看漢朝故事,棘手事慢慢來

(老秦人離心秦國豈能長久)

變法雖然徹底,可是公族老秦人並沒有在秦國朝堂邊緣化。

因為同樣的血脈同樣的向心力,他們其實是利益共同體,沒有同盟者的皇權是孤獨的,歷朝歷代皇權都需要最堅定的同盟者。

漢朝時世家是統治同盟者,唐朝時早期關隴貴族是同盟者,中期之後科舉官員是同盟者。

宋明清時,科舉官僚地主階級是同盟者。

利益共同體才是皇權穩固的關鍵。

但是秦始皇卻將自己的同盟者給祛除了,這同盟者有兩個,第一個是士子階級第二個是宗室!

秦帝國建立之後原本的六國士子們,因為統一而失去了在秦國得到重用的機會,士子階層突然發現還是原本吃百家飯的時候好,現在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能幹嘛?

於是心生不滿。

而為何會如此?

則和徹底的郡縣制息息相關,當郡縣制成了秦帝國定製之後,秦帝國沒有了受封的皇子,皇族全部都困於都城,沒有封地沒有俸祿,原本士子的唯一出口,諸侯王也沒有了!

隨後秦帝國又限制了士子階級的言論自由,禁止私學私議,焚書坑儒。

一個具有強大社會影響力的團體,進而從秦帝國的同盟者變成了秦帝國的反對者。

再加上沒有皇子得到受封的土地,宗室的力量,也被消弱到了極致。

士子階級反目,宗室影響力微乎其微,誰還是皇權的同盟者?

先談秦國滅亡沒經驗惹的禍,後看漢朝故事,棘手事慢慢來

(急於求成的郡縣制)

而這所有原本的同盟者,最後幾乎都走向了秦帝國的對立面。

原本的六國士人,眼看自己在統一的帝國沒有了出路,必然的選擇就是鼓動東方六國的舊貴族,鬧事!

鬧事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們要混飯吃啊。

於是酈食其,范增這樣的人層出不窮。

只有戰亂時代,他們才有用武之功啊?

至於秦帝國的舊貴族,老秦人,最後走向秦國對立面。

則和秦二世幾乎殺光了兄弟姐妹,宗室沒有任何影響力有關,沒有了主心骨和效忠的物件,他們選擇約法三章的劉邦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劉邦能給他們的秦帝國給不了。

而秦帝國給不了的東西,就是秦滅亡的最大根源。

那就是約法三章!

秦亡與暴,這是一個不斷被重複的概念。

秦法之暴古今無一,是中原無數王朝在穩定時期最暴力的法律。

肉、徒、笞、流放、耐(留髮)、髡、株連、夷族、滅宗、坑、車裂、體解、磔、腰斬、棄市、戮、剖腹、絞、囊撲、蒺藜、鑿顛、抽肋、鑊烹、定殺。

秦國幾乎發明中國歷史上最多的刑法,名目多還非常容易受刑,搞不好不知緣由就要被判!

這樣的刑法,在戰亂時候,日日交兵時候,尚可維持,因為國家主要力量都以耕戰為主。

可是在天下一統後,則成了催命符,沒有戰亂壓力,統一了六國,在將秦法強加給六國人民?

從未經歷過如此暴政的六國百姓如何能適應?如何能答應?

於是失期獲罪的陳勝吳廣反了。

於是失期獲罪的劉邦反了。

於是早有異心的項羽帶著楚國人反了。

於是一切都成了定局。

翻過秦國的歷史,我們在看看漢朝是如何做的?

人都說劉邦是流氓,那麼劉邦確實有流氓的特性,那就是非常務實。

漢朝初建,就反秦之道而行之。

律法上,約法三章寬以待人,一舉收穫天下民心。

政治上,郡縣制和封國制並舉,讓無數士子不至於無出頭之日,有飯吃誰造反?

經濟上,施行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治國,體恤民力,清薄賦稅與民休息。

軍事上,不妄動刀兵,被和匈奴,南留百越南越,多麼有自知之明。

在一切走上正軌之後,歷經文景之治和漢武揮鞭。

用平定七國之亂,推恩令解決了諸侯國問題,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解決了思想意思問題,用舉孝廉制度給士人晉升空間,用經濟改革鹽鐵專營開源之後讓百姓負擔不至於過重。

一樁樁一件件,那一件不是反秦之道而行之?

秦的短命和漢的長壽,其實就是歷史經驗的作用,秦帝國用自己的試錯成本和反面案列,讓漢朝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