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最牛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為什麼還能有序運轉?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明朝是一個昏君扎堆的時代”,這似乎成了史學界的一個共識。

明朝皇帝的“昏”主要表現在“懶”上,換個專業一點的詞彙就是“怠政”。

誠然,縱觀兩千年封建王朝史,明朝皇帝無疑是最懶、最怠政、最不理朝政、最不務正業的。

有酷愛旅遊的正德皇帝,有一心修道的嘉靖皇帝,有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還有職業木匠天啟皇帝

……

而且,從時間軸上看我們會得到另一個顯而易見的規律,那就是,越是到明朝後期,昏君扎堆的情況越嚴重。

最牛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為什麼還能有序運轉?

(明朝皇帝漫畫)

明朝之所以會給後世留下一個“昏君扎堆”的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明史》是清朝修的,有惡意抹黑之嫌。

給前朝修史是唐朝之後的慣例,比如,元朝編《宋史》,明朝編《元史》。

同樣的,清朝從剛入關開始就著手編修《明史》。

清朝官方修《明史》橫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整整用了94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修史的時間越長,就意味著篡改、抹黑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滿清以外族人入主中原,主觀上存在抹黑明朝以證明自身合法性的動機。所以,“明朝昏君扎堆”確實有可能是清朝的“惡意炒作”。

但是,僅此而已嗎?顯然,不是的。無風不起浪,明朝皇帝的怠政絕非空穴來風、憑空杜撰,而是有著切實歷史依據的。

最牛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為什麼還能有序運轉?

(明朝昏君代表正德皇帝朱厚照劇照)

必須明確的是:

明朝皇帝的“懶”不是由基因決定的,而是由制度決定的。換言之,明朝中晚期的皇帝普遍怠政,不完全是因為懶,很大程度上是推行內閣制度的必然結果。

自秦漢至明初,中國一直奉行的是君權、相權並行制度,二者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堪稱完美。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權力怪獸,他藉由“胡惟庸案”,一舉廢除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實現了君權一家獨大。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宰相制度被廢后,朱元璋被迫成為“勞模皇帝”,大小朝政均需親力親為。好在,朱元璋有能力也有精力去做一個勤政的優秀皇帝。但問題是,他的繼任者們沒有這個能力和精力。

明成祖朱棣文韜武略倒也絲毫不輸其父,但常年在外御駕親征讓他沒有辦法真正做到總攬大權。就在這種情況下,內閣應運而生。

最牛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為什麼還能有序運轉?

(明成祖朱棣畫像)

早期的內閣大致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不是權力機構。

以前的宰相擁有三大權力,即:

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

朱棣把決策權留在自己手中,把議政權給了內閣,把行政權分給了六部。

明朝前期的內閣,只是以皇帝秘書的身份幫皇帝出出主意,提提意見,並無實權,對政權的影響也不大。

如此一來,既能保證皇帝的絕對權威,又能保證政務的有序處理,看似萬無一失。

最牛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為什麼還能有序運轉?

(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後期的內閣大權獨攬,成為明朝運轉中樞。

明仁宗朱高熾(朱棣之子)繼位後,東宮舊臣楊士奇、楊榮等人既是內閣成員,又有尚書職位(六部首腦)。

從此以後,內閣的地位日益尊貴,不再只是虛銜,人人以能進內閣為榮。

經過緩慢而長期的發展,內閣逐漸成為足以架空皇權的權力機構,直接掌握著王朝命運。

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嚴嵩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其權利已與昔日的宰相無異。

但是,內閣權利的鼎盛時期不是在嘉靖朝,而是在萬曆朝,最權勢熏天的內閣首輔不是嚴嵩,而是張居正。

最牛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為什麼還能有序運轉?

(萬曆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劇照)

張居正被稱為“宰相之傑”,他雖然沒當過真正的宰相,但其權勢甚至超過了歷朝歷代的宰相,做到了大權獨攬,儼然就是大明王朝的實際掌舵人。

當然,張居正的情況比較特殊。

其一,當時萬曆皇帝尚且年幼,張居正作為帝師很容易左右皇帝的決策。

其二,張居正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相交甚密,二者裡應外合,很容易架空皇權。

不過,嚴嵩與張居正等人之所以能權傾天下,追根究底都是內閣制度本身造成的。

最牛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為什麼還能有序運轉?

(嘉靖朝內閣首輔嚴嵩畫像)

明朝內閣制度的運作方式大致是:

所有奏章先呈給內閣,由內閣成員預覽後給出處理意見,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

奏章遞到皇帝手中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這叫做“批紅”。

而這個“批紅”,往往是由司禮監太監按照皇帝的代筆的。

首先,內閣的票擬很容易先入為主影響皇帝的判斷,再者,皇帝繁忙或懶惰時,批紅實際上完全是由司禮監太監“代勞”的,如此一來,決策權也就不在皇帝手中了。

更何況,發展到後期,皇帝根本無法脫離票擬而自行批紅。

因為,內閣代表的是整個的文官集團,你皇帝駁回我內閣的票擬,是對我不信任嗎?

是對所有文官不信任嗎?

你是不需要我們了嗎?

那我們乾脆撂挑子不幹了,看你自己如何處理繁重的政務!

所以,皇帝不敢也不能輕易否定票擬,諸如嚴嵩、張居正等實權內閣首輔的票擬,基本上就直接代表了皇帝的意思。

由於內閣有票擬權,而歷任內閣成員也確實能力卓著,足以代替皇帝處理朝政,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皇帝怠政。

反正實際處理政務的是你們內閣 ,又不用我皇帝做決策,那我乾脆去發展我的業餘愛好吧,游龍戲鳳、煉丹修道、當木匠做傢俱,挺好。

隨著內閣制度不斷完善,皇帝也隨之越來越閒、越來越懶、越來越怠政,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越到明朝中晚期,昏君越多。

明朝的內閣是個神奇的機構,它完善的政務體系雖然滋養了成堆的昏君,但卻能在皇帝長期怠政的情況下仍保證國家機器的有序運轉。

參考資料:

《明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