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前面我們說了聽著神秘實則是“門房王大爺”的守陵人,在感嘆長安處處有故事的同時,我們也對很多未加系統保護和規劃的歷史遺蹟唏噓不已。作為陝西人,很多朋友一邊說著陝西有悠久的歷史,一邊卻對自己身邊的歷史知之甚少,因此,作為非專業純愛好的小家,就持續深挖咱們陝西的歷史,繼續沿著“守陵人”的話題,一起探尋長安少陵塬上的“九井十八寨”。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少陵塬攬月閣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鎮守西安。其後二百多年間,共有13位藩王,1位世子,16位王妃,38位郡王去世,他們死後下葬的共68座墓冢散落在今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塬和鳳棲塬上,這些皇家陵園建築宏偉,陵前殿堂樓閣競相錯落,自然需要“看門王大爺”的存在,隨著這些皇氏陵墓的守陵人和駐軍兵營的不斷髮展,逐漸形成了以各個藩王陵寢為中心的村落,並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大府井明秦王墓

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舊制每井有兩營兵把守,所謂“井”就是指一處藩王家室陵墓,今仍保留相關地名和格局,即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世(十)子井等九井,而護陵的軍營也逐漸形成許多村寨,即東伍村、南伍村、東兆餘村、西兆餘村、高望堆村、南里王、北里王、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十八寨。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駐紮在此的官兵,世世代代守陵,攜帶家眷與當地老百姓通婚,由於曾一度免除王糧國稅,因此他們生活充裕,錯落也逐步擴大,老百姓常說的“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指的便是如此。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可是,軍營形成的十八寨字面基本都很明顯,而作為明朝的皇氏家族墓,為什麼這些地方不叫某某陵而是叫某某井呢?關於此疑問,通常有兩種說法。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據相關資料記載,明制藩王出生後,二歲便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為了避諱,便稱墓為井。而另一種說法,因為高大的陵墓形狀像“鼎”,所以當地人就以“鼎”稱之,然而在咱老陝的方言中“鼎”讀“井”音,所以,臨近王陵的村落多以“井”命名。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在小家看來,以上兩種說法均有失偏頗,因為井字本身就同時包含了以上這兩種意思。

查詢資料後我們發現,井在古代就有指代王侯墓穴的意思,如杜甫《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忽憶雨時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人哀”,韓愈《記宜城驛》:“驛東北有井,傳是昭王井。”同時,《說文解字》載:“八家一井,象構韓形”,相傳古制八家為井,後引申為人口聚居地,鄉里,家宅等,唐陳子昂《謝賜冬衣表》載:“三軍葉慶,萬井相歡。”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西安的藩王十三陵,對整個城市造成的影響和印記還不止如此。據資料記載,明朝皇族祭祖要從秦王府出發,沿途出城到祭臺村歇腳做準備前往陵區,祭臺村的名字也因此得名。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祭臺村(2011)

更為有趣的是,今天西安的殯葬公墓,主要分佈在東南郊地區,也與當初明朝皇族墓位於東南有關,因為古人認為東南是八卦中的巽位,適合營建祖墓和香火,因此,有人曾玩笑道:“西安現在的殯儀館選址,600年前就由朱樉選好了。”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歷史的車輪一直在不斷向前,明朝滅亡後,明朝的皇族為避禍分散到了海內外各地,而許多世襲的守陵人卻無法離開這片土地,雖然沒有了原來的特權,但也許是因為守陵人的忠義,或是早已形成了習慣,即使已經做起了小買賣,許多人依然從事著和守陵祭祀相關的行業,如三兆村的花燈、炮裡塬的花燈紙紮、天王村制香、引鎮制蠟等,有的一直保留至今。

長安九井十八寨:明朝歷代秦王的守陵人村落

? 三兆花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