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最後的守陵人:清朝滅亡後,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換種角度來說,看似宏偉巨大的帝王陵墓,其實只不過是盜墓賊眼中的後花園;考古學家眼中的博物館;老百姓眼中的“小墳包”,但卻是守陵人眼中的生生世世。

最後的守陵人:清朝滅亡後,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厚葬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一種風俗傳統,尤其是對於帝王而言,他們的陵墓更加豪華,自然,厚葬也帶來了陵墓被盜的風險。為了防止被盜,每個朝代都會安排守陵人,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清朝帝王雖然不是漢族,但早已經接受了漢文化,他們對自己陵墓同樣十分重視,不僅要修建大型陵墓,還要選拔守陵人家族守護皇陵。

根據歷史記載,從商代開始一直到漢代,都是由活埋生人的殉葬方式來守靈, 從漢代開始,“生人活祭”這種殘忍的殉葬方式被禁止,直至唐、宋二朝都沒有再啟用這種陋俗。

當“生人殉葬”這類違反天理的軌制逐漸被歷史的車輪所淘汰時,“大明第一狼人”朱元璋又重新復開,再一次拖慢了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直到大清康熙皇帝執政時,才徹底廢除以人作為祭品的守陵習俗。

最後的守陵人:清朝滅亡後,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皇陵全部安排由活人來進行守護,守陵人必須有一定的政治背景,普通老百姓是不肯能成為守陵人的。

守陵人的規模大約在百人至千人之間,當陵墓建成後,內務府會挑選出一個管理守陵人的領導,然後再根據皇陵的規模來選拔守陵人,守陵人的隊伍最多時能達到千人以上。

他們吃著皇糧,衣食無憂,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守衛皇家陵墓。 換種話說,清朝時期的守陵人相當於“國家公務人員”,有穩定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簡直就是一個鐵飯碗。

清政府對守陵人身份的把控十分嚴格,一般來說,守陵人必須是八旗子弟,甚至是皇室宗親,雍正時期八阿哥、十阿哥就曾被雍正發配到埋葬康熙皇帝的景陵去守陵。

最後的守陵人:清朝滅亡後,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在陵寢裡面也分禮部、內務府、工部、八旗兵、綠營兵、事務衙門等部門,他們分別負責祭祀時的文案策劃、日常打掃和陵墓安全的守護。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因此,清王朝的祭祀活動非常的繁瑣隆重。而之所以要採用八旗子弟來守墓,除了祭祀典禮採用的都是滿文以外。更重要的是,八旗子弟才是清廷最信任的“自己人”。

守陵人的工作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守陵人除了負責保護皇陵之外,還要負責維護好皇陵的基本治安,時時刻刻防備盜墓賊挖墳掘墓。不僅如此,守陵人還要隨時監管皇陵的衛生情況,如果把皇陵搞的像廁所一樣,守陵人恐怕就要去奈何橋跟孟婆打牌了。

最後的守陵人:清朝滅亡後,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每年皇帝都會親自前往皇陵主持祭祖,守陵人必須組織好人員演練接待皇帝的禮儀,和安排隨行人員的住宿伙食,以及籌備陵墓的維護計劃。

如果守陵人的工作受到了皇帝的褒獎,內務府將會撥出一筆較為可觀的賞銀打賞守陵人,因為負責保護皇家陵墓的主要機構是內務府,守陵人只不過是提內務府打工的基層人員。

守陵人待遇非常優厚,他們一年的收入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很多,大約每年幾十兩銀子,並且滿人還能按月領俸銀。除去固定的俸祿外,朝廷還會賞賜守陵15年以上的守陵人田產。

當時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大口小口每月一斗”,也就是說,無論是家中的大人或者是小孩,每個月都能從朝廷那裡拿到一斗糧。

最後的守陵人:清朝滅亡後,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1912年,清政府那腐敗封建的根鬚,被自由民主的革命連根拔起,大清滅亡後,曾經守護皇陵的守陵人依然在那裡,但他們拿不到以前那樣的待遇,更沒有之前的地位。他們開始了監守自盜,許多文物被盜賣。許多守陵人因為領不到俸祿,乾脆紛紛離開,只剩下因為信仰和無處可去而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守陵人,那是皇陵最黑暗的一段時間。

而經歷了孫殿英浩劫之後,皇陵管轄逐漸規範化,政府化。這些守陵人,也被賦予了嶄新的使命。

最後的守陵人:清朝滅亡後,他們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使命

或許是世世代代守護著皇家陵墓的守陵人無法徹底的放下這種延續了幾百年的情懷,即便大清已經滅亡,他們依然守護在關外三陵附近,默默的堅持的祖先傳承下來的信仰。當然,也有著現實得原因,他們世代居住於此,家宅地產都在這裡,也沒有其他的地方去。

2015年,央視記者來到永陵鎮,訪問中國最後的一代守陵人趙德新,依照趙德新拿出的家譜來看,他是正統的皇室宗親。他的祖先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安布里,由於他的祖先惹怒了努爾哈赤,所以被懲罰世世代代都要守護皇陵,但他無兒無女,已經是最後一代的守陵人了。

時代在進步,歷史的大浪回淘盡過往的時光,守陵人是封建社會的殘黨,註定會被文明淘汰。塵歸塵,土歸土,趙德新老人之後,恐怕不會再有守陵人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