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左良玉,字崑山,山東臨清人,明末名將,史稱有勇有謀。

《明史》(左)長身赬面,驍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輒有功。

左良玉一度是以大明拯救者登上歷史舞臺的。

他的軍事生涯起自遼東,從崇禎元年起,轉戰洪橋、大塹山、遵化、松山、杏山,從低階軍官車右營都司晉升為高階軍官副將。

從崇禎五年起,左良玉被調回關內鎮壓起義的農民軍。雖然不能說百戰百勝,但這時期的左良玉已成為明軍陣中名將,屢屢擊敗農民軍,打得張獻忠只恨爹孃少生兩隻腳逃跑,在南陽一戰中,張獻忠更是幾乎被左良玉陣斬。

獻忠逸去。追及,發兩矢,中其肩,復揮刀擊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到了崇禎後期,隨著同時期的名將曹文詔、湯九州、鄧玘、祖寬、尤世威的先後離世,左良玉的資歷已成為軍中翹楚。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雖在朱仙鎮會戰中大敗於李自成之手,不過隨後又出兵擊敗張獻忠,收復武昌,從此坐鎮武漢三鎮,擁兵數十萬眾。

到了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左良玉的兵力已經發展到了八十萬,號稱百萬之眾,就算其中降兵很多,水份不少,實力還是放在那,在弘光各鎮軍隊中排名第一。

這時的左良玉,扼守武昌,在西面為南京抵禦著來自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威脅,同時又隨時可以發兵支援南京,既是弘光政權的屏障,又是強力的後盾。

弘光帝朱由崧下令,將寧南伯左良玉晉升為寧南侯左良玉,看上去,左良玉已經成為國之柱石。

誰知,封侯一年還不到,左良玉卻做出了匪夷所思的舉動。

他帶著武昌的所有兵力,傾巢而出,順江東下,目標卻不是去與清軍交戰,而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直奔南京。

也就是說,寧南侯左良玉造反了。

左良玉的口碑就此逆轉,之前雖然也有羈傲不馴的名聲,也有抗命不遵的行為。但在總體上說,左良玉還算忠於大明,沒有過於出格。

起兵之後,左良玉的名聲就此崩塌,從大明猛將變成了明朝罪人。

短短時間,左良玉身上為何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首先,是明末武將的軍閥化趨勢愈演愈烈。

其實細究左良玉的舉動,早就有跡可循,從崇禎十一年起,左良玉就露出了擁兵自重的苗頭。

他駐紮在安徽的時候,多次拒絕了應天巡撫和監軍太監要求他出兵的要求,連總理軍事的兵部尚書熊文燦的調令也置之不理。

十月,總理熊文燦至安慶,部檄以良玉軍隸焉,良玉輕文燦不為用。

之後,他又多次拒絕督師楊嗣昌的調遣,哪怕朝廷將他削職也無濟於事。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就是明末武將軍閥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明朝的武將,原本並沒有自己的軍隊,明朝軍制的傳統是以文制武,哪怕強如戚繼光,也要在文官面前低頭。

但隨著戰事的頻繁,常年在外帶兵征討的武將們手下逐漸培植出了自己的勢力,朝廷的兵權被削弱,發展到最後,軍隊惟將領馬首是瞻,朝廷派去的監軍太監和督師大員們逐漸無法指揮各個體系的將領們。

在亂世裡,手裡有兵權的武將和地方大員們,極大機率會軍閥化,這幾乎成為歷史規律。

並不止是左良玉一人,弘光朝江北四鎮: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們,以及隨後的鄭芝龍、何騰蛟們同樣也是如此。

武將軍閥化了,雖然時有抗命,但總體來看還沒有完全失去控制,那麼左良玉又何以敢於悍然兵發南京呢?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這牽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黨爭。

“明實亡於黨爭”,這句話雖然誇張,但明朝的黨爭危害之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天啟初期幾年獨大的東林黨,其實到了天啟中後期已經被魏忠賢徹底打壓,失去了話語權,在崇禎初期雖然有所起色,但並未掌握實際權力,很快就又被排擠失勢,終崇禎一朝,東林黨並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但是到了弘光朝,黨爭又再次復起,起因是馬士英和東林黨在擁立人選上的矛盾。東林黨原本中意的人選是桂王朱常瀛,權臣馬士英卻與江北四鎮合謀,擁立了福王朱由崧,隱患就此埋下。

馬士英掌權後,又起用了好友阮大鋮,阮大鋮原本依附於魏忠賢,更為東林黨所不容,兩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弘光朝的三大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北來太子案”,都是由於黨爭而起,消耗了君臣們大量的精力。

在黨爭面前,武官們也不可避免需要站隊,江北四鎮在擁立福王中得到了好處,當然站到了馬士英這邊。遠在武昌的左良玉來不及參與,看著資歷和實力遠不如他的江北四鎮得到擁立大功,實力極大擴充,撈到了不少好處。自己卻只得到晉升一級爵位這樣象徵性的封賞,自然忿忿不平。

加上最初賞識並起用他的侯恂本來就是東林黨元老,他身邊的監軍御史黃澍也是東林健將,情感和現實都使得他站到了東林黨一邊,把馬士英、阮大鋮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明代周鼎《左良玉出師圖卷》

除了政治的因素,還要看到軍事上的考量。

在軍事上,左良玉當時面對的情況是這樣:李自成在潼關被多鐸擊敗後,面對清軍的追擊,主動放棄了西安,帶著主力撤出陝西,東進到了湖北,同駐守在這裡的大順軍白旺部會合,軍勢重又大振。

於是李自成決定,放棄經營良好的湖北襄陽、承天、荊州、德安四府之地,全軍進軍武昌。從軍事上看,李自成這個決定顯然非常短視,但卻給武昌的左良玉部帶來了巨大威脅。

如果只是白旺部的幾萬人,左良玉沒什麼好怕的,但現在大順軍兩路人馬會合,兵力重新達到了二十多萬,成為了一支大軍。

而李自成又是左良玉的苦主,左良玉可以多次擊敗張獻忠,逼得他不得不投降,面對李自成卻勝少敗多,尤其在朱仙鎮一戰,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大敗,手下精銳喪失大半,自己也逐漸年老多病,沒有了再與李自成角逐的銳氣。

然親軍愛將大半死,而降人不奉約束,良玉亦漸衰多病,不復能與自成角矣。

現在李自成大軍東進,左良玉年老多病,手下又多是新歸附的降兵降將,大半是烏合之眾,左良玉實在是沒有把握擋住李自成。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明代周鼎《左良玉出師圖卷》

再跳出左良玉這個人,還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團利益。

我們講到具體某個歷史人物時,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時代,更不能無視歷史的侷限性。在當時來看,左良玉代表的就是南明湖廣軍事集團的利益。

左良玉是明朝湖廣軍事集團的首領,雖然在集團裡威望很高,但他也不能不考慮集團的利益。

左良玉本身已經年老多病,沒有了再幹一番大事業的身體和意願。

而是時,良玉已老且病,無中原意矣。

但是他的部下們並不這麼想,他們大多還年輕力壯,正想爭取一番功名。於是從身邊的文官黃澍到他眾多部將,整天像蒼蠅一樣圍著左良玉,

“澍與諸將日以清君側為請”

,勸說他起兵清君側。

左良玉這時候有兩種選擇:同意或是不同意。

這時候,隨著自己的老病,左良玉對手下的駕馭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得力。

在他進軍之後,駐屯在九江城外江上,想拉上江西總督袁繼鹹一起東下時,部將郝效忠就敢於揹著他到九江城裡放火,這事就可以看出部下的心懷二胎。

部將郝效忠陰入城,縱火殘其城而去。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負袁公。”

這種情況下,如果選不同意,重則他有可能被部下背叛,架空甚至是做掉,輕則他可能能用威望暫時壓制住部下,但以他的老病之軀,哪天一閉眼,他兒子左夢庚的能力恐怕難以服眾,身家性命可能都有危險。

這其實也就是湖廣軍事集團的一致選擇,既可以撤退避開李自成的鋒芒,又可以東進爭取更大的利益。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現存左良玉手書的石碑

綜合以上原因,最終,左良玉借“北來太子”一案,順水推舟選擇了全軍撤離武昌,兵發南京。

左良玉全軍東進,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左良玉本人,沒多久就在九江城外病死,部眾擁戴他的兒子左夢庚繼續領軍,這也是集團選出的新任話事人。

嘔血數升,是夜死。時順治二年四月也。諸將秘不發喪,共推其子夢庚為留後。七日,軍東下,朝命黃得功渡江防剿。

南京的馬士英抽調江北的鎮守兵力在安徽與左軍激戰,多鐸趁機率軍南下,原本重兵固守的江北防線不攻自破,督師史可法根本無兵可調,二個多月南京就宣告失守,弘光政權滅亡。

左夢庚則被黃得功擊敗,退守九江,隨後帶著手下二十多萬敗軍,投降了清軍,南明的湖廣重兵集團,就此煙消雲散。

從結果上看,左良玉的選擇實際上相當於和多鐸兩面夾攻南京。本來弘光政權的局勢在南明幾位皇帝中是最好的,因為左良玉的出兵,直接導致迅速崩盤,後面幾位皇帝,失去了富庶的江南和江北、武昌的兵力,再也無力翻盤,就算隆武帝朱聿鍵胸有大志,也無力迴天,最終一步步被擠壓消滅。

大明拯救者與明朝送葬人——明末名將左良玉的雙面人生

左良玉父子,如果意志堅定,本來有望成為大明拯救者,一念之差,最終卻成為了明朝送葬人,後世的口碑於是以此定論,實在可嘆可惜。

明末的武將軍閥化,實際就是唐末藩鎮的又一次重演,只是諸多軍閥還沒有來得及形成唐末藩鎮那樣雄厚的實力就紛紛滅亡。“唐亡於藩鎮”,明朝實際也差不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