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一、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句臺詞:

“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

後來,這句話被玩壞了,什麼東西都往裡套,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實,

清朝最大的國情就是八旗。

1601年,努爾哈赤的造反事業已經小有成就,為了管理麾下的眾多人口,他初創了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參照祖先的猛安謀剋制,以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把滿人整編起來。

固山就是旗,分別以黃紅藍白為標誌。

每個旗都是政治、經濟、軍事的結合體,平時組織人民群眾生產物資,戰時抽調男丁出征。

而旗主都是努爾哈赤的親戚。

1615年,努爾哈赤的事業大步擴張,麾下軍隊已經有5、6萬,人口也不下數十萬,原本的四旗正式擴編為八旗。

4個純色旗,4個鑲邊旗。

幾乎所有的滿洲人口、軍隊、財富都被八旗囊括其中,也就是說:八旗相當於滿洲的國家制度,和中原的郡縣制差不多。

而努爾哈赤也頗有民主精神,他怕子孫不夠英明神武,利用強大的領袖權力禍國殃民,就把權力分給八旗主。

比如選舉。

每一個接班人都必須從旗主中選舉,一旦不能讓大家滿意,8個人開會投票就能把大汗選下去。

比如財富。

每當有戰爭繳獲,都會平均分成8份,每個旗主都領一份,回去以後再分給手下人。國家需要用錢,也是八旗分攤。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努爾哈赤的八旗其實就是分封制。

每個旗主都有絕對權力,旗內的軍隊、官員也把旗主視為君王……他們首先忠於旗主,然後追隨旗主效忠大汗或皇帝。

一旦旗主想搞大新聞,旗員也只能追隨……

努爾哈赤的美好幻想一天都沒有實現過,從他去世起,旗主就開始爭奪大位。

皇太極征戰多年,身兼兩黃旗的主子。

依靠強大的實力把其他人壓服,等他去世後,多爾袞、多鐸、豪格、濟爾哈郎等人又來搶位子。

貴圈真亂。

直到1644年後,多爾袞帶著八旗入關爭天下,巨大的成就和名望,讓他的正白旗實力大漲,成為八旗中的扛把子。

後來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奪走正白旗的統治權,和兩黃旗一起歸屬於皇帝直領,稱為“上三旗。”

我們熟悉的八旗,正式定型。

透過皇太極的一系列操作,廢除選舉大汗的邪路,採用稱帝世襲的正路,拿到八旗集團的一票否決權。

順治又親自統領上三旗,掌握37。5%的股權。

這種民主和集權、嚴肅和活潑融為一體的集團,在明末清初的亂世中,具有極其強大的戰鬥力。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二、

清朝能夠定鼎江山,幾乎都是八旗的功勞。

不是“滿萬不可敵”的誇張說法,而是八旗的組織方式,遠遠超過草率的明末各路諸侯。

因為八旗的組織方式可以聚集一切資源,多爾袞才能“空國而來”,在山海關迎戰李自成。

最早投降的漢人,也可以編入漢軍旗。

注意,漢軍旗不是獨立的旗,它歸滿洲旗主指揮,在八旗內部,漢軍旗依然是旗主的臣子。

這樣一來,

清朝可以把投降的漢人消化在內部,透過編牛錄、賞爵位等方式,逐漸把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

而漢人太多,消化不完怎麼辦?

簡單。

清朝額外設立綠色旗幟,授予大規模投降的漢人軍隊,統稱為“綠營”……八旗和綠營就是清朝的統治支柱。

這種對資源的組織、調配方式,李自成怎麼能比得了?至於南明的江北四鎮和左良玉之流,都是純粹的軍閥,更沒法比。

清朝能統一江山,真不是偶然的。

那麼問題來了:滿洲人口少,漢人為什麼要投降呢?

不是漢人骨頭軟,是真的打不過啊。

漢軍和綠營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組織能夠把他們凝聚起來,一旦“反清復明”,都是小個體面對八旗整體。

而且朝廷可以對漢軍旗分化瓦解,讓他們也不能聯合起來。

內外敵人,都被八旗的車輪碾壓。

在和李定國、鄭成功打仗時,八旗都不需要親自上陣,衝鋒在前的往往是漢軍旗和綠營,滿洲八旗的任務就是督戰。

用團結的滿洲坐鎮大營,一方面督促漢軍出戰,一方面防止漢軍造反……這種方式和蒙古人如出一轍。

再加上軍閥“能撈錢就不打仗”的本色,清朝迅速統一天下。

論速度,幾乎是所有王朝最快的。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三、

八旗在清朝是什麼地位?

國中之國。

清朝初年,朝廷派八旗到省會、要害處駐防,形成一股遍佈天下的武力和監督力量。

他們在城市中劃一塊地方,不允許漢人出入,專供滿人居住,叫做“滿城。”

再加上“跑馬圈地”和搶劫殺戮,八旗迅速建起赫赫兇名,又積累了大量土地和財富。

如前文所說。

八旗是政治、經濟、軍事合一的組織,那麼全國的滿城、旗人、土地、財富的分配權,最終都集中在旗主之手,再集中於皇帝。

而滿洲傳統又有奴隸制的餘溫。

理論上來說,所有滿人都是皇帝的奴隸,皇帝對八旗內的一切都有處置權。

於是就形成一種局面:

皇帝透過對八旗的改造樹立絕對權力,然後又把中原的財富、土地、人口納入八旗之中,讓其無限的膨脹壯大。

皇帝又透過八旗來統治全國。

渙散的漢人在八旗面前無能為力,人口基數少,又讓滿洲八旗充滿危機感,時刻都在緊密團結。

滿漢互相制約,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強大的八旗,也給予皇帝登峰造極的權力。

於是,滿洲旗人匍匐在皇帝腳下口稱奴才,漢人大臣在朝堂戰戰兢兢200年,文字獄也搞得熱火朝天。

明朝的正德皇帝出北京都要被罵,萬曆皇帝更是一輩子蝸居在皇宮,在清朝,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康熙爺帶著軍隊全國跑,還想再活500年。

乾隆爺六下江南花費無數銀子,非但沒有留下罵名,只有大明湖畔的旖旎,還莫名其妙成為無數小吃的代言人。

這些事在其他王朝,想都不敢想。

在清朝前200年,皇帝是八旗的主子,然後才是中國的君王……清朝是滿洲的天下,然後才是中原的王朝。

所以清朝的結構很特別:

相當於把八旗的模板,鑲嵌在中國的框架內。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四、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讓很多人元氣大傷,雍正勝出後,曾經的傷心往事讓他心有餘悸。

為什麼皇子能迅速聚集起小團體?

原因依然在於八旗的祖制。

努爾哈赤留下分封制,讓八旗主共同治國,也讓旗內各級官員擁有巨大權力。

皇太極能做的,只是用武力壓服其他人。

順便把旗主替換為兒子和親信,旗主世襲被打破。到順治、康熙時代,逐漸擁有旗主和官員的任命權。

但也只是任命而已,祖制的慣性依舊。

在旗人的潛意識中,旗主依然是主子,為主子賣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而旗主往往是皇族擔任。

康熙的皇子中,有的是親自擔任旗主,有的是旗內官員投靠,紛紛組建團隊爭奪皇位,鬧得沸沸揚揚。

雍正上位後:“要改革。”

他釋出一系列命令,斷絕旗員和旗主之間的隸屬關係,並且把八旗人事大權收為己有。

然後以中原儒學為理論,對抗滿洲傳統。

從此以後,八旗不再擁有獨立勢力,而是成為管理滿人的8個部門。

也就是說:

分封制進化成郡縣制了。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可能是當年受傷很深,雍正對八旗有了一點牴觸心理,於是他又提升漢臣的地位,用漢臣來制衡滿洲八旗。

漢臣領袖張廷玉,曾經被許諾可以配享太廟。

而滿人領袖則是鄂爾泰。

在雍正年間,漢臣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可是傷害了八旗的利益。是啊,江山是八旗的,漢臣憑什麼分蛋糕?

當好二等公民就已經合格了。

所以乾隆一輩子都在號召旗人:“不要忘記傳統啊,要保持旗人的獨立性啊,不要和漢人同流合汙啊。”

唯一目的,就是維持八旗國中之國的地位。

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嘛。

可一旦大力號召某件事,恰恰說明,這件事是目前最缺乏的。

八旗的力量來源於獨立和團結。獨立可以聚集全部資源,團結則可以碾壓分散的敵人。

而歷代對八旗的改革,集大成於雍正之手。

沒有武力和財力的支援,旗主的獨立性被廢除,只是一個部門官職而已,唯一具有獨立性的,只有皇帝和上三旗。

這也是乾隆時代君權強大的根源。

可八旗一旦失去獨立性,成為滿洲的8個部門,和漢人的三省六部又有什麼區別呢?

從人口和質量來說,八旗沒有絲毫競爭力。

被茫茫漢人吞噬只是遲早的事。

清朝能繼續傳承100多年,只是因為歷史的慣性,和旗人積聚了龐大資源、朝廷掌握著話語權。

乾隆盛世,已經是八旗沒落的餘暉。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五、

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義。

由於廣西窮困又有土客之爭,太平軍不能立足,於是一路轉戰湖南、安徽,2年後攻破南京,建立太平天國。

此時,八旗入關已經200多年。

多年的養尊處優,讓八旗子弟早已喪失戰鬥力,而可以聚集優勢資源的八旗制度,也經過改革喪失活力。

它已不能靈活調動人口和財富,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去招降納叛,而軍隊腐化也沒有實力充當督戰隊。

歷史的慣性,終於迎來當頭棒喝。

在太平軍的兵鋒之下,八旗和綠營紛紛落荒而逃,朝廷不得不下放權力,讓大臣和士紳組建團練,對抗太平軍。

1853年,曾國藩在湖南組建湘軍,拉開近代軍閥的大幕,也為清朝滅亡吹響號角。

12年後,湘軍攻破南京,太平天國滅亡。

雖然在慈禧的壓力下,曾國藩把湘軍大部分解散,但依然培養出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等一大批名臣。

出任總督、巡撫的,足足有40多人。

這些名臣成為晚清舞臺上的主角。

而由湘軍分化出來的淮軍、楚軍以及北洋新軍,成為清朝的正規軍,也是朝廷的統治支柱。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曾經的八旗呢?

他們早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街頭提籠架鳥,享受美好人生呢。

八旗的國中之國依然盤踞,但它和清朝一樣,已經殘破的千瘡百孔,只需要一陣風,就散落一地。

國中之國以外,新秩序正在建立。

曾國藩、李鴻章興起洋務運動,借用外國的機器和科技,在晚清積累了龐大的財富,也成為漢臣的聚寶盆。

後來,出國留學也風起雲湧。

漢家學子飄洋過海,到德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學習陸軍、海軍、工商等新技能……漢族人才庫日益強壯。

他們不斷蠶食八旗領地,逐漸組建了新王國。

1867年,曾國藩和幕僚趙烈文聊天。

曾國藩說:“現在京城中治安很差,明火執仗的搶劫案件經常發生,遍地都是乞丐,民窮財盡,可能有大新聞啊。”

趙烈文淡定的分析:

“天下合久必分,但清朝皇權極重……我估計,將來肯定是中樞先爛,然後各地無主,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

辛亥革命後的局面,可不就是如此嘛。

歸根結底,清朝依靠八旗得天下,八旗被閹割後,清朝的根基也就喪失殆盡。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可八旗的強勢威脅到皇權時,皇太極、雍正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這也是歷史的程序吧。

八旗制度之中,藏著清朝統治276年的密碼

六、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起義。

當天晚上,新軍就攻克武昌城,湖廣總督瑞瀓打破官署後牆,一路跑到長江坐船而走。

11日黎明,湖北軍政府成立,起義軍推舉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出任軍政府都督。

其後2個月,舉國各省紛紛響應。

1911年12月2日,起義軍攻克南京,至此,長江流域以南和山西、陝西已經全部脫離清朝。

而直隸、山東、河南和東北,則是北洋的勢力範圍。雖然依舊奉朝廷號令,但早已是國中之國。

清朝和八旗舉步維艱,大戲落幕。

1912年2月12日,養心殿。

袁世凱把《清帝遜位詔書》呈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尚未看完,就已經淚如雨下,交給軍機大臣世續、徐世昌用玉璽。

隨後頒佈於列國使館和天下各省。

10天后,上海《申報》以《清後頒詔遜位時傷心語》為標題,詳細報道此事:

“清後仍大哭。清帝時立清後懷中,見狀亦哭,袁世凱君及各國務大臣亦同聲一哭。”

276年的帝國,煙消雲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