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自古以來,幾乎在每個王朝更迭的同時,皇帝都會面臨一個讓人諱莫如深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安置開國將領。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對於陪同開國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他們理應獲得相應的回報。而作為能征慣戰的將領,這些人手握重兵,深受士兵愛戴,一旦決意造反,又將是剛建立起來的帝國中最大的威脅。

處理這些功臣的方式,和皇帝的人格魅力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在建國後對大臣們大加封賞。而趙匡胤則以一桌宴席,讓和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們交出兵權,安享富貴榮華。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就沒有這麼仁慈了。

朱元璋的盤算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在經歷了九十八年的元朝統治之後,漢人重新奪回了這片大地的統治權。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在建國之初,朱元璋對開國元勳們同樣大加封賞,以此來感謝他們為建立明朝政權所做出的奉獻,其中功勞最大的六個人還被封為了公爵,史稱“開國六國公”,身份極為顯赫。而就在所有人以為當年的付出終於要有所回報之時,血雨腥風卻席捲了大明王朝的金鑾殿。

在明朝開國不久之後,朱元璋便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政治風波,最有名的便是明初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在這四大案中,每一案受到牽連的官員人數都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朱元璋也一改之前對大臣們加官進爵時的態度,眨眼之間變得如同仇人一般,只要稍有涉及便緝拿歸案。一時之間監獄中人滿為患,金鑾殿上的大臣卻所剩無幾。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洪武年間的大臣們就是在這樣朝不保夕的心態中度過一天又一天。本應上下一心,同舟共濟的君臣關係,卻被朱元璋憑一己之力,變成了不共戴天之仇。他這樣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自然是極為清醒的。在經歷了漫長的鬥爭歲月,建立起新的帝國之後,朱元璋同樣希望親手建立起來的王朝能永世長存,子孫能永享太平。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

朱元璋誅殺了幾乎所有能征慣戰的大將,以確保將來沒人有能力造反。可以說為了子孫後代的安寧,朱元璋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甚至揹負暴君的惡名也在所不惜。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但是機關算盡的朱元璋,仍然沒能逃過命運的安排。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完全打亂了朱元璋的佈局,在大屠殺中漏掉的一個人,則徹底改變了大明王朝的走向。

痛失愛子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作為朱元璋最滿意的兒子,朱標承載著朱元璋的所有的寄託。他的去世,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極為沉痛的打擊。朱元璋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讓他在自己似乎能順利地接管這個王朝。

出於對朱標的寵愛,朱元璋決定將皇位傳給朱標的兒子,皇孫朱允炆。自古以來,王位的傳承都遵循“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則,以此來保證繼位者的合法性不被挑戰。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而朱元璋越過了諸多皇子,直接把皇位傳給皇孫,自然引起了朱允炆各位叔叔的不滿,要讓三四十歲的叔叔,給未成年的侄子下跪,確實有點強人所難。這些叔叔之中,也包括朱允炆的四叔朱棣。

從叛賊到皇帝

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並未獲得父親太多的關注。當太子由最好的老師教導學業時,朱棣則是跟隨諸位將領增長戰場經驗,成年後便被封為燕王,負責抵禦北方的蒙古人捲土重來。

如果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棣可能會成為一名合格的將領,為大明帝國保駕護航。可是如今太子已死,自己仍與王位無緣,朱棣不願接受這一安排。於是,在建文帝繼位不久之後,由於削藩激化了皇帝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向皇帝發起進攻。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由於明朝制度對藩王的制約,朱棣的兵力和裝備與皇帝朱允炆不可同日而語。就在這時,他將目光投放到了一個人的身上。而這個人,便是逃過了朱元璋時期各大政治風波的陳亨。

眼光卓著的名將

陳亨本是元朝的一員武將,曾任揚州萬戶。在各地揭竿而起之時,陳亨意識到元朝已是強弩之末,便棄官投入了起義軍的行列。在眾多的起義軍之中,陳亨選擇了當時實力尚弱的朱元璋,這也體現了陳亨慧眼識人的本領。

相比郭子興,張士誠這些頗具實力的起義軍,跟隨朱元璋更加容易出人頭地。而且,這些人在奪下一些地盤之後便迫不及待地稱王,說明這些人目光短淺,難成大事。朱元璋能夠聽取建議,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說明他頭腦清醒且目光遠大,值得輔佐。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陳亨的眼光是對的。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在朱元璋血洗朝堂的時候,陳亨剛好帶兵在北方與外敵作戰。作為一名有勇有謀,眼界開闊的武將,本應在朱元璋清除名單之上的他躲過了一劫。

當朱棣造反之時,陳亨在寧王朱權麾下任大寧衛統領。而大寧衛在當時是明朝戰鬥力最強的騎兵部隊。燕王朱棣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便是收編這支軍隊,於是他率軍突襲並活捉寧王,迫使寧王交出大寧衛。

作為大寧衛統領的陳亨,此時又面臨一個選擇:是忠於國家還是追隨燕王?陳亨的眼光又一次幫助他做出了選擇。

在他看來,皇帝尚幼,難掌大局。即便此次燕王之亂能夠平息,將來一定也會有其他藩王造反,國家將難以安寧。而燕王則不同,年富力強而且常年帶兵征戰,是能夠維穩國家局勢的人。

再三考慮之後,陳亨決定率領大寧衛加入燕王麾下。朱棣正是憑藉這支精銳部隊和陳亨卓越的指揮,最後奪取了皇位,成為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永樂大帝。

總結

自古道:“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為後世兒孫可謂耗盡心血,卻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而傳位給皇孫更是激化了叔侄之間的矛盾。可見做事不能自以為是,無視原則,否則遺患無窮。

朱元璋誅盡有功之臣,唯獨漏殺一人,造成多年後大明江山易主

與之相比,陳亨兩次關鍵的抉擇,恰恰是在他尊重客觀事實的情況下做出的。而這也是他的過人之處。可見所謂的眼光卓越,其實也不過是能夠清醒地對當下進行分析,不參雜自己的私心罷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