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朝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唐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定了五個類似於今天的直轄市的五座都城,號曰五都。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城被安祿山叛軍攻破。唐朝又暫時定都鳳翔,號稱西京。五都加上鳳翔,唐朝先後有六座都城。筆者今天就寫一篇文章,給大家講一下大唐五都的故事。

唐朝的上都,在隋文帝修建的大興城。漢高祖劉邦修建的漢長安城,因為水汙染,被隋文帝拋棄。隋文帝在距離漢長安城不遠的地方,修建了大興城,就是隋朝兩朝的首都長安城。

李淵太原起兵,浩浩蕩蕩向長安城殺去。李淵的部隊,在河東遇到隋將屈突通的抵抗。李淵不與屈突通糾纏,放棄爭奪河東。李淵和屈突通是老同事,知道屈突通謹小慎微。李淵在屈突通眼皮底下渡過黃河,屈突通派部將追擊,差點就擊敗李淵。河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長安的門戶,過了河東,長安就無險可守。李淵開國之後,改河東郡為蒲州。開元八年,唐玄宗在此設立中都。

唐朝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隋煬帝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洛陽,古稱洛邑,是周天子的都城。大業元年,隋文帝徵發百萬民夫,死者十之二三,修建了隋唐洛陽城。洛陽城是隋煬帝的都城,也是王世充的大本營。李世民打下洛陽之後,也是苦心經營洛陽。洛陽一開始是唐朝的別都,地位僅次於上都長安。

李治在武則天的攛掇下,遷都洛陽,讓洛陽與長安“二都並重”。武則天登基稱帝之後,將洛陽定為神都,地位超過了長安。除了李治和武則天時期,洛陽一直是大唐朝的別都。安祿山建立偽燕朝,自號聖武皇帝,也定都洛陽。

隋唐時期,旱作文明逐漸被稻作文明取代。南方的糧食產量,對中國越來越重要。南方的糧食,一般是透過大運河,運到“朝貢道均”的洛陽。洛陽的地位,雖然比不上長安,但也是坐二望一的位置。

唐朝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李治、武則天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幷州,又稱太原,是李唐皇室龍興之地。太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處在對抗草原十八部的前線。李世民當朝的時候,派李績鎮守太原十六年,草原十八部不敢越雷池。李世民見李績如此穩重,讚揚李績:“賢長城遠矣”。

李績鎮守太原城的時候,發動民夫,在晉陽宮旁邊修建了東城。李績經營幷州十六年,修建了許多防禦工事和水利工程。李績的功績,給幷州贏得了北都的地位。武則天在天授元年,將幷州設立為北都。

神龍元年,北都被廢除。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恢復北都。天寶三年,北都改稱北京,與長安、洛陽三京並立。拋開經濟存量不談,光談戰略地位的話,北都絕對是唐朝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

上都長安,別都洛陽,中都蒲州,北都幷州都在北方。唐朝唯一一座在南方的都城,在今天的湖北地區。《資治通鑑》記載,武德七年的時候,李淵想把首都遷到襄州,就是今天的襄陽市襄城區。這件事情,因為李世民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隋唐時期,稻作文明逐漸取代旱作文明。南方的水稻,逐步取代北方的黍(黃米)、粟(小米)、小麥,成為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水稻在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在宋朝之前,地位一直不如北方的旱地作物。

唐朝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唐玄宗劇照,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古荊州所管轄的區域,都是盛產水稻和魚的富庶之地。江陵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郢都,漢武帝的時候,設立荊州刺史部。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為了爭奪荊州,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戰爭。關羽大意失荊州,並不是丟了荊州全境,而是丟了荊州治所江陵。

江陵,又稱南郡,代指荊州。古荊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在江陵。江陵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號稱是連線中國南北的咽喉地帶。唐朝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一直在積極經營江陵。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荊州都督府。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北方已經不安定了。唐肅宗為了穩定江南局勢,在江陵設立了南都。南都西控巴蜀,東制荊揚吳越。從經濟存量來講,只有三萬多戶,十幾萬人口的江陵,算不上大城市。從戰略地位上來講,南都江陵卻是唐朝在南方最重要的城市,沒有之一。

唐朝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唐朝的五都,四座在北方,一座在南方。這五個大城市,除了上都和北都之外,其他三座都城,在今天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北都在今天依然是山西的省會城市,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城市。長安現在改名西安,依然是陝西的省會。西安雖然不如唐朝時那麼輝煌,但是依然是國家認可的十五座新一線城市之一。

別都洛陽的發展,與十三朝古都的厚重文化底蘊完全不符合。洛陽既不是河南省會城市,也不是新一線城市,連計劃單列市都不是。中都蒲州,在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筆者對運城不熟悉,不知道運城現在屬於幾線城市。南都江陵是現在的荊州市,荊州市現在遠遠不如武漢,筆者都不知道荊州算幾線城市了。

本文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於賡哲先生影片公開課《隋唐人的城市生活》

本文史料來源:《新唐書。地理志》《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

頂部